孩子累了就會睡?研究:孩童脾氣不好,或與「睡眠問題」有關!
作者\jiabin
「一暝長一寸」,我們都知道睡眠對寶寶的重要性,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會配合,到時間不睡、睡過去又容易驚醒的寶寶屢見不鮮,常常令父母束手。睡得不好、睡得不夠,對小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而且它影響的不僅僅是身體發育,還包括孩子脾氣差等行為問題與情緒問題。
睡眠與行為長期相關
我們都知道睡不好對寶寶的影響很大,但是這個影響並不是睡不好的那一天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睡覺總是有問題的小孩子,睡眠對他的行為影響是長期存在的,可以從嬰兒期影響到幼兒期、甚至更大。
2015 年,挪威的一個研究團隊發表了他們追踪了 3 萬多位嬰兒的研究成果。在這項研究裡,學者們從 18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追踪這三萬多名嬰兒,一直到他們 5 歲,結果發現,18 個月大的時候有嚴重睡眠問題的 (平均每天睡不超過 10 個小時,或者夜裡會醒來3次以上的),到 5 歲的時候,大多會出現經常性的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
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小寶寶在 18 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了,這和他 5 歲時候的問題更有關係,卻未必和睡眠質量有關。沒有錯,這個研究團隊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在研究中排除了 18 個月時就已經存在的行為/情緒問題,結果還是會得出一樣的結論:18 個月時睡眠不好的寶寶,長到 5 歲的這幾年裡,就是會比較多行為及情緒問題。
推薦閱讀:小小孩愛亂打人,該怎麼辦?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很難約束、行為特別粗暴、或者一點點事情就大吵大鬧,這其實未必就是父母教養得不到位、或者是小朋友自己天生的脾性問題,很可能這些行為/情緒問題的根源在睡覺,他沒有得到充足的睡眠才會有這些問題。而這個睡覺的問題並不是他這兩天沒睡好,可能是他這兩年都沒睡好。
睡眠與行為:互為表裡,互相惡化
當然反過來說,一個小孩子有經常性的行為和情緒問題,也會讓他比較難以入睡,時間久了,你已經很難搞清楚到底是睡眠不好導致行為問題,還是行為問題導致睡眠不好,這就好像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麼爸媽就不知道該優先解決哪個問題。甚至在學術界,有些研究會把睡覺當成行為問題的因,而有些研究會反過來。其實誰是因、誰是果已經不重要,因為一旦孩子身上有了這些問題,就會出現因果循環,而且是惡性循環,所以爸媽必須同樣重視。
只不過,行為和情緒問題容易看出來,而睡眠問題不容易,因為長期沒有得到充足睡眠的小孩子,往往表現在外的並不是疲勞和困頓,反而很容易出現過於興奮的狀態,讓爸媽誤以為他精神正好。但其實,小孩子經常性的出現激進的行為、動作大甚至有暴力性、難管束、情緒容易激動甚至崩潰,每到晚上還特別抗拒睡覺,就很有可能反映了他睡眠不足的身體狀況。
調整睡眠的關鍵:規律、規律、還是規律
很多爸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寶寶累了自然會睡,所以不重視寶寶的作息時間。但是寶寶的大腦還在發育中,特別是嬰兒與幼兒,他們累了該睡了,大腦卻並不能自動從清醒狀態轉入睡眠狀態,所以他們這個時候會鬧,這種轉換機制發育得越晚的孩子,鬧的程度就越兇。
在這種情況下,爸媽必須出面做一個大腦引導者,幫助寶寶從清醒狀態轉入睡眠狀態,而且要這種轉換進行得順利,還必須在寶寶自己發現想睡覺之前就得出手,這樣才能避免他因為轉換不得而開始哭鬧的情況,也會讓他比較容易接受睡眠。換言之,爸媽必須掌握寶寶所需要的睡眠規律。
如果你的寶寶還是幾個月大的嬰兒,這種規律相對好掌握,因為你只需要配合寶寶的作息和行為狀態,幫助他培養一個規律出來,比如白天幾點睡、睡幾次、晚上幾點睡,建立規則以後就照表操課,每天都一樣,寶寶就能進入長期性的良性循環:睡得充足,行為問題也能減少或避免。當然,爸媽不能忽視孩子的成長,隨著他的成長寶寶對睡眠的需求也會變化,而爸媽就得根據他需求的變化而調整睡眠時間。
推薦閱讀:「耐心等待」那又哄又抱就是入睡困難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比較大了,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可能已經有了相當強的自主意識,你突然要求他規律睡眠,恐怕有些困難。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規範睡前的慣例行為,比如洗澡、刷牙、講故事、調暗燈光、按摩等等,每晚固定時間,一件件按順序做下來,然後就上床睡覺,用行為模式的慣性幫助孩子接受定點入睡的方式。
要知道,3 歲以前的孩子,每晚上床時間應該是固定的,前後不要差出 15 分鐘來,這才是規律,而堅持下去,才會徹底的改變孩子不良的睡眠模式,進而改良他的行為和情緒問題。
【in媽咪 育兒新知】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行為問題與睡眠問題的惡性循環】
我要回應
2022-07-29 13:47:20
2020-07-24 21:22:22
2018-01-04 1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