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收!在家培養時間管理觀念,上下課鐘聲這裡找!
作者\IBABY愛寶貝親子網
【媽媽經編按:在家自學怕失序!?媽媽經編輯中心提供您上下課鐘聲來模擬在校,有需要的爸媽可自行播放喔!】
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功課量增加,課外活動也不少,行程一個一個接續著。這時候,如果孩子前一件事拖到了時間,就容易接連延宕下去,讓許多爸爸媽媽傷透腦筋。然而,妥善運用時間,不是件容易的事。就連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都不免會拖延症發作,更何況是孩子呢?讓我們先一起認識孩子眼中的「時間」,再來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管理時間的能力。
大人所說的「時間」,是客觀的,時、分、秒都有一定的長度。對孩子而言卻是主觀的,我們稱之為「心理時間」。把玩喜歡的玩具時,時間飛逝,咻地一下就沒有了;寫作業時卻覺得度秒如年,難受得不行。
時間感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客觀呢?一般而言,3-4歲的孩子開始能說出簡單的時間詞彙(日、早上、晚上等),但只能關心當下發生的事,無法回溯過去,一旦事情發生完就變成「昨天」的事了。所以,有時候會聽到中班的孩子老氣橫秋地說「我小時候如何如何…」,彷彿已經度過許多年歲了,又可愛又好笑。
等孩子升上大班,由於有固定的上課日程,會漸漸建立起「週」的概念。孩童會知道「今天是上畫畫課的日子」,或「明天不用上學,可以出去玩」。透過這樣重複的事件,開始了解時間有週期性。至於更細節的時間長度,甚至要能看懂時鐘,就要等到孩子上小學以後了。
9歲以後,整體計劃能力較為成熟,才有辦法完全自己規劃時間。但這並不代表要等到孩子9歲,才能開始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喔!接下來,針對學齡前和學齡後的孩子,分別提供爸爸媽媽一些方法。
學齡前
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週期性」的概念。孩子越能預期後面會發生的事,就越能為自己規劃行程。如果常常有額外的活動,或每天行程都不一樣,孩子便無法察覺今天該做什麼事,只能像小陀螺跟著爸爸媽媽跑,難以培養時間感。因此,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做到以下三件事:
1.放學準時接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守時的父母能讓孩子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同時規律的上放學時間也能增進孩子的規律感。
2.安排特定的事件:
沒有有趣的事情發生時,會不會很難回憶起自己做了什麼呢?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固定的日子安排一項特定事件,例如:才藝班、放假日、買零食等,就能提高孩子對時間的預期性,建立週期概念囉!
3.規律的生活週期:
在認知發展理論中,孩童要先有順序概念,才會有時間概念。因此運用單純、固定、變化少的行程安排,能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次序感,提升時間概念。
學齡後
當孩子上了小學後,爸爸媽媽就會期望孩子能自己控制時間,不需要三催四請,也能自動自發做該做的事。然而,時間管理的能力不會突然蹦出來,爸爸媽媽別忘了循序漸進,帶著孩子一起練習。培養學齡孩童時間規劃的能力,讓我們注意以下三點:
1.練習建立時刻表:
如果沒有清楚寫下來,就容易不知不覺拖延到時間。起初練習時,不必要求孩子全部自己設定,陪伴孩子一起討論,列出該做的事、該花多少時間完成,並盡量做到、養成習慣。孩子能「遵守時間」,時間規劃才會有意義。
2.分清楚輕重緩急:
許多孩子列得出時刻表,但還是會有被行程追著跑的感覺,往往是因為沒有按照輕重緩急安排做事次序。最常見的做法是四象限法則,將任務按照「重要性」與「急迫性」區分,再訂定執行順序,就能減少手忙腳亂的狀況了。
3.保留空閒的時間: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這大概是最難辦到的事情。當孩子的時間已經被大大小小的任務塞滿,又怎麼會有計劃的空間呢?因此,不要把時間塞滿,同時謹記「任務不外加」。如果孩子提早做完事情,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如此一來,孩子才會覺得控制時間是有好處的。
推薦閱讀:四種方法,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小孩
要能學會時間管理,並非一蹴可幾。爸爸媽媽陪伴練習,減少批評、找出更好的做法,能幫助孩子慢慢成長。別忘記,父母就是最好的模範,一起練習守時吧!
【IBABY愛寶貝親子網】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培養孩童安排時間管理】
我要回應
2020-08-06 05: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