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哭鬧、難教、講不聽…家有高敏感兒該如何陪伴?

哭鬧、難教、講不聽…家有高敏感兒該如何陪伴?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日本HSC第一臨床醫師 長沼睦雄

在敏感的孩子當中,有些人是在幼兒園或學校裡都「不哭」、「不說」、「不抱怨」的乖乖牌,回到家卻會對家人發脾氣,典型的「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回家後才把壓力發洩在媽媽身上,任性要求媽媽「做這個」、「做那個」、「不這麼做不行」,只要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依賴性超強卻又表現得人小鬼大,甚至小小年紀就已經像個小暴君。

深感困擾的媽媽們,就算找學校老師商量,也會因為孩子平常在外表現得很乖巧,而無法得到老師認真的回應,說不定還會被老師勸說「媽媽妳想太多了」、「他應該只是想撒嬌啦」。某些母親被逼得走投無路,淚眼汪汪地來向我哭訴「醫師,這孩子真的很難應付,我真的好累,該怎麼辦」。

這些擁有兩面個性的孩子,心理究竟出了什麼狀況?

「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的心理機制,若以《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一七三頁「人生三角形」的圖來思考,應該可以很容易理解。當較強勢的他人對自己做了某事時,外在的自己會對內在的自己做一樣的事,而內在的自己再對他人做一樣的事,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推薦閱讀:一秒情緒爆炸?四步驟引導孩子好好生氣

這是心理學家麗姿‧布爾波在《Les 5 blessures qui empêchent d’être soimême》(中譯:五種傷,五種假面:認出內在的傷痛,找到真正的自己,究竟)裡描繪的圖。

當孩子在外面被人說東說西或是受到不當對待時,如前所說明,即使對方沒有惡意,孩子仍有可能因為感覺而承受壓力。

但儘管孩子心裡覺得「不喜歡」、「不對」、「不希望對方這麼做」,也無法直接將情緒表達給對方,因此成為「在外一條蟲的孩子」。回到家後,孩子才將情緒發洩在會接受自己的媽媽身上。簡單地說,孩子只是將在外面遇到的壓力,帶回家裡發洩罷了。

在這個三角形裡,下面的箭頭代表「自己對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向媽媽任性發洩之前,還有一個階段就是外在的自己(身體)會將他人對自己做的事,轉過來對內在的自己(心)發洩。

假設有個孩子其實很膽小,卻不承認。當他被別人說膽小時,即使自認「沒有這回事」,但因為不敢反駁對方,只好自責自己「我好膽小」。而回家後,明知是自己膽小,卻對著溫柔的媽媽說「媽媽很膽小」(因為他無法說自己膽小便責怪媽媽)。在孩子的心裡,會如此出現相同的連鎖反應。

如同水會往下流一般,壓力也總是流向容易承受的一方。對孩子來說,媽媽隨時都會接受自己,和自己一樣是個不會反駁的人,才會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全發洩在媽媽身上。

明明在外表現得很乖巧,回家後卻口出惡言,甚至動粗,一切都是因為需要發洩,才會把這些情緒丟向不管如何任性都不會反抗的對象身上。

「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表示其實在外面不敢有情緒表現,千萬不能漏了這個訊息。儘管如此,比起不論對誰都不敢發洩的情形來,孩子願意這樣表現已經算是好的,若連在家都沒有地方可以讓孩子傾吐,孩子只好將一切全往內吞,最後恐怕連心靈都沒有依歸。

推薦閱讀:孩子鬧情緒怎麼辦?五種情況聰明應對法

人際關係上的種種問題,幾乎都可用這個三角形來解釋。

大家或許會認為在學校遭到霸凌、在家裡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因為明白這種痛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定不會對他人這麼做,但其然不然。當外在的自己不斷攻擊內在的自己,一旦內在的自己無法承受,就會將壓力矛頭指向比自己還弱的人,所以才會出現被害的孩子反變成加害者的連鎖反應。

三采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兒童精神科醫師給高敏感兒家長的41個養育、照顧、陪伴提案

執行編輯\Sandy 核稿編輯\Helen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三采文化

思考不同的角度
接納改變的氣度
涵蘊文化的深度
創造流行的彩度

我們不曾懷疑,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全世界。
出版的路不會有侷限或終點,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作者、創作者合作,激盪更多出版的可能,創造更美好的閱讀感悟。

三采網路書店:www.suncolor.com.tw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