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從五歲女兒得出的育兒領悟:先把自己愛回來,才有餘裕愛孩子

從五歲女兒得出的育兒領悟:先把自己愛回來,才有餘裕愛孩子

教養,父母,親子關係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蔡佳璇、葉品希

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沒有跟你說過:「我覺得我現在沒有很愛你。」當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有什麼樣的反應呢?這可能是不少家庭中有過的生活對話。我女兒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話,當下真的很失落,但也透過這個契機,讓我發現我需要調整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步調。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大女兒突然跟我說:「媽咪,我覺得我現在沒有很愛你。」我聽到的時候,真的很驚訝又很難過,而且在她心目中喜歡的大人排序中,我竟然從第二名降到第三名,而原本是第三名的爸爸卻晉升為第二名。

我就問:「為什麼妳比較不愛我了?」她想了想,但回答不出來。當天晚上哄她睡覺時,躺在孩子的身邊看著她,我心中其實很受傷,忍不住想「我付出那麼多,怎麼還得到這種回報?」也啟動一些防衛機轉,內心浮現「好啊!那我也不要愛妳」等等想法,當然那只是想法,自己根本做不到,結果就在我腦中小劇場演得正精彩時,她請我幫她按摩。

平常睡前我會幫孩子按摩,這是我們家的一種睡前儀式,可以增加互動跟親密感,孩子也能比較放鬆好入睡。但那一天我就直接拒絕她了,「媽咪今天很累,請妳自己按。」甚至賭氣地說:「妳可以請第二名的爸比幫妳按啊!」現在想起來,這些話不只有點酸,還有點幼稚。當然,這樣的回應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女兒看來有點難過,然後回了一句話:「我還是沒有很愛妳」就翻過身去,背對著我睡了。

孩子行為背後的隱藏原因

那陣子,我正在跟同事進行正向教養的家長團體,有天討論到「當我們自己,感覺到有些氣餒的負向情緒時,或許代表著我們身邊也有一個氣餒的孩子,他可能一樣也感覺到挫折或是不被愛。」這點醒了我,讓我開始反觀自己前幾天的經驗,剛好可以分析和練習,或許能找到我掉到排行榜第三名的原因。

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到底是什麼?她說的「我覺得我現在沒有很愛妳」這句話,是否有其他含義?

有可能是說她以前曾經蠻愛我的,但最近感覺不是那麼愛嗎?

或是,她感覺到自己不屬於這裡,不受到歡迎和喜愛,所以出現了有點報復性的宣告,背後可能是在大聲呼喊:「媽咪,我很難過,請重視我的感受!」

推敲這些可能性後,我試著回顧那段時間是否發生什麼事,或者生活中是否有什麼變動?

我發現那時我結束育嬰假復職,同時要兼顧醫學中心和哇賽心理學的工作,確實時間非常壓縮,我的體力跟精神都達到了極限。在同時有兩份工作,又要照顧兩個孩子的狀況下,自己變得比較急切,心裡總想著趕緊把事情做完,加上因為妹妹還小,自然而然就花比較多的心力在妹妹身上。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陪姐姐的時間沒有比較少,但大部分好像都是在要求,譬如督促她練鋼琴、寫功課、訓練她自己洗澡、吹頭髮等,而不是真正的「陪伴」。或許姐姐覺得自己最近被忽略了,似乎大家都比較疼愛妹妹。

其實,她想說的可能是「我很難過,我也想要大家疼愛我。」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推測,所以在我想清楚後,就問大女兒:「妳現在還是覺得沒有很愛媽媽嗎?」她老實地回答:「感覺還是。」

這時我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去處理眼前的狀況,一種是繼續讓自己陷在「我的付出應該要有等價的回報」的想法中,然後繼續生氣、覺得不公平;另一種是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最可憐。當然也能跳脫這些反應,選擇去「重視孩子受傷的感受,而不是把她的行為標定成是對我的人身攻擊。」所以,我跟她對話:「聽到妳說不愛媽咪的時候,媽咪覺得很難過。我想妳會這麼說,可能是因為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妳覺得很難過。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我變成第三名的。或許你跟媽咪說,媽咪可以做一些調整。」

但當下她也是回應「我也不知道」畢竟對於才五歲的孩子,要能覺察到生活中的事件跟感覺、想法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有邏輯地表達出來,可能還是有難度的。不過,無論如何,我們要承認孩子的感覺是真實的,不會因為他們說不清楚,就否定他的感覺不存在。

孩子是父母行為的鏡子

當然我不會因為孩子說她不知道,就覺得自己可以什麼都不用做。相反地,我開始思考「現在我可以做些什麼?」我的作法是這樣的:

一、嘗試一視同仁地對待兩個孩子。

二、暫停反擊,避免報復的循環。多注意與鼓勵姐姐,當她表現還不錯時,立即提供具體的正向回饋,像是「你一回家就把餐袋放在洗碗槽,謝謝你。」

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暫停我們兩人彼此之間的反擊。在臨床上,很常看到親子之間互相報復的循環。其實有時只是希望得到對方更多的關注與愛,但後來卻演變成互相傷害。

我的同事也提醒我,或許我變成第三名,爸爸變成第二名,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可能是因為爸爸什麼都沒有做。這真是當頭棒喝!我才發現,那陣子行程塞得超滿,整個停不下來。一有空檔,就趕快做家事,生活中少了從容感,氣氛常常很緊張,也沒有什麼樂趣。我會覺得把事情做好才能安心,如果沒做好,就會一直隱隱覺得壓力隨侍在側,但卻沒有發現,除了我之外,孩子也被我的時間表和所要求的規矩壓得喘不過氣來。

早上出門的時候,我說:「快點,媽咪上班打卡要遲到了!」

傍晚一回到家,我說:「洗手、丟口罩、拿餐碗,這三件事做了沒?」

晚上孩子拿書來請我唸給她聽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我會回她:「媽咪今天的工作還沒有做完,妳先自己看,好嗎?」

原來回去上班後,我慢慢變成了事情無縫接軌的無縫媽媽,表面上看起來很擅於安排時間,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我內在其實非常辛苦,而且沒有時間關照孩子,甚至抑制了孩子的自發性,難怪孩子比較不愛我了。

後來,我決定做出一些調整,要當一個「留白媽媽」,也就是為生活刻意留出一些空隙。我調整了工作的步調,開始學習容許工作在期限之前完成就好。我請了固定來家中打掃的人,試著容忍那些無傷大雅的凌亂,直到打掃人員下次來整理。我也安排了一些獨處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於孩子則改變態度,接納她的失誤,甚至享受做錯以後,陪她一起成長的過程。就在我不再糾結於女兒到底愛不愛我,而是嘗試改變和練習自我照顧時,兩個禮拜以後,女兒說:「媽咪,我覺得你們最近都不會一直提醒我,你們都變成一直提醒妹妹了。」她說的提醒就是碎碎念,我發現很多事情我不用念,她就會自動自發做好了。

再過了兩個禮拜,我女兒又說,「媽咪,我最近好像又很愛妳了。」我心中忍不住竊喜,終於回到第二名。我問她:「為什麼媽咪又可以回到第二名呢?」她搖搖頭,還是說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就是她真實的感覺。

或許對於某些人來說,孩子的一句話,可能只是生活中小小的一件事。可是我非常感謝我的女兒,她的一句話讓我了解到「疲憊媽媽的情緒是有毒的」。

我想,所有的家長都會想要放下工作,全心投注在孩子身上,但現實環境不允許。尤其臺灣雙薪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除了經濟考量外,其實要放棄自己的事業和成就,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轉頭又覺得,這樣自己會不會有點自私?這種矛盾的心情,好像怎麼做都不對。

很多時候我會強調自我覺察,因為唯有增加覺察,我們才有機會了解自己,然後真正地看見孩子,才能夠在關係中去調整和做新的選擇。請相信,在「媽媽」與「自己」兩個角色中來回擺蕩是很正常的。有時,我們會想要稍微放鬆,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那就試著刻意留白吧!妳會發現,孩子會填滿這些留白處,這就是孩子的自發性,而我們只要給予信任和支持就好。

雖然我以母親的經驗分享這件事,但並不只適用於媽媽。這些內容無論是爸爸或任何一位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都能夠運用,也可以試著應用至其他的親密關係中。

教養,父母,親子關係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

犯錯別只是懲罰!給孩子自省的機會,增進自我效能的三個方法
父母怎麼待他們,手足就怎麼待彼此,心理師:別因「你比較大」逼老大就範!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親子天下

2008年8月,面對下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新世代,天下雜誌集團創辦《親子天下》雙月刊,內容鎖定「學習與教育」、「家庭與生活」兩大主軸,定期為所有關心下一代未來的父母,與所有教育領袖們,提供知識的「後援系統」、方法的「交流平台」,以及情感的「分享社群」。
[email protected]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