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媽媽經主粉ia » 心理學家:對話次數決定孩子智力!這樣聊天,孩子越聊越聰明

心理學家:對話次數決定孩子智力!這樣聊天,孩子越聊越聰明

親子,教養,聊天
圖片來源: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許多媽媽在孩子1、2歲的時候,會特別關注孩子有沒有「說話」這個問題,最擔心孩子晚開口會影響智力,錯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發展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縱貫研究,他們長期調查孩子3歲時與父母的對話次數,接著測量這些孩子後來的智力程度,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對話越多,越能激發孩子的認知能力,擁有更高的智力。

想陪孩子說話,可是要和孩子聊些什麼好呢?

(一)「對話」顧名思義就是一來一往

如果我們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只說一句「要聽老師的話哦!」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回答你,白白浪費了這段適合練習親子對話的時光與機會。

(例子1)經過公園時,可以聊:春天到了,哪些樹長葉子了?葉子是什麼形狀的?哪些樹開花了?花朵是什麼顏色、什麼氣味的?

(例子2)在車上,可以聊:路上經過的車輛,是什麼顏色的?車上的人要去哪裡、做什麼?

(例子3)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聊:今天上了什麼課?最喜歡和哪個小朋友玩?有沒有學到什麼新遊戲?回家後可不可以教爸爸媽媽一起玩?

沒有問,怎麼會有答

運用創意,發散思維,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聊的話題,還有記得善用「問句」,多問「開放式」的問題,並且呈現積極主動地樣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大人願意傾聽千萬不可以只是想要訓練孩子說話,問完繼續做自己的事。

為了激起孩子的興趣,有時候還可以試著把數學、植物、動物、天氣等知識結合進來,讓他對這個世界有更豐富的認識,孩子天生有新奇偏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

語言,發展,智力,聊天,孩子,聰明

(二)詞彙分類練習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在記憶詞彙的時候,是分門別類的,和孩子玩詞彙分類的遊戲,把同類的詞彙歸納一起記憶,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記憶力和推理能力,也能讓孩子的思維更清晰、更有條理。

1.水平分類:大人和小孩輪流,說出同一類別的詞彙,誰說得越多,誰就獲勝。

(舉例)

大人和孩子一起訂類別,如:花

大人:玫瑰花

小孩:向日葵

大人:鬱金香

2.垂直分類:由大人出題母類別,小孩輪流比賽看誰說的子類別越多,誰就獲勝。

(舉例)

大人:水果(母類別)

小孩A:蘋果(子類別)

小孩B:西瓜(子類別)

小孩A:水蜜桃(子類別)

和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增加難度,玩形容詞、量詞和副詞的分類。

(舉例)

大人可以問小孩:「是一『輛』車?還是一『塊』車?」或「是一『朵』花?還是一『條』花?」

(三)看圖說故事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心智狀態,像是信念、意圖和慾望等,能夠知道自己跟他人可以擁有「不同」的信念、意圖和慾望,4歲的孩子開始具備心智理論能力,他們可以了解故事背後的含義

4歲以前的孩子被問「你知道現在幾點嗎?」可能會回答「我知道。」然後就走掉,但這句問句背後的意思是希望對方告訴我們現在的時間。想要提升孩子的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多陪他玩看圖說故事的遊戲,透過具體的繪本角色能夠訓練孩子去「換位思考」主角的心境。

大人可以問孩子:「圖畫裡有誰?他怎麼了?」

等孩子說完後,大人可以先「覆誦」(reauditorization)孩子說的話,再用更完整、精確的語句「重鑄」(recast),以「延伸」(Expansion)和「詳細說明」(Expatiation)孩子說的內容,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大人,他們會學習用更複雜的語句來表達。

看圖說故事不僅能訓練孩子語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還能加強左右腦的溝通,因為我們的左腦是負責語言的,右腦負責圖像,孩子在看圖說故事的時候,需要左右腦協同合作,對大腦的整合性特別有好處。

有一項跨文化研究發現父母不同的問法,會讓孩子的詞彙有不同的發展,大陸的家長喜歡問孩子:「他想要幹啥?」台灣的家長喜歡問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前者孩子的動詞會較早發展,後者的孩子初期的詞彙會以名詞居多。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多注意自己的問法,以及孩子給的回饋,智慧是靠語言激盪出來的!

推薦閱讀
一秒暴怒!請不要對我的孩子說這些NG話
寶貝想什麼?教你讀懂2至5歲孩子的行為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免費領取米奇美語幼兒體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