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手足之爭,大人應採取什麼態度?

手足之爭,大人應採取什麼態度?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Playful Chaos Mom

家裡有兩個寶(或是更多)的父母應該都深深體會到孩子們的關係好的時候就「糖黐豆」,不好的時候就「水溝油」。上一分鐘是歡樂笑聲,下一分鐘已變成哭聲不斷。當孩子每天如是,家長到底如何應對孩子的手足之爭呢?

我家有兩個寶,六歲的哥哥和四歲的妹妹。他們感情很好,但每天都有爭吵的時刻。對,是每一天都有…就算只是按升降機的按鈕都可以演變成一場你爭我奪之爭。孩子為了做第一個按鈕而爭先推後,我通常都會阻止或是教他們輪流按,不論結果如何孩子們還是每天都發生相同的爭執。

原以為是我家孩子特別有問題,但當我問問周邊朋友時,發現這種關係是非常「正常」,尤其是年齡很近的兄弟姊妹。原以為孩子年齡大點會懂事,爭吵次數會下降,誰知道孩子的年齡越大,爭吵的次數只有增無減。其實想深一層,孩子的年齡越大,確實只會越爭越厲害。他們開始有自主獨立的思維,自然會有意見不合的情況出現,所以他們會爭吵其實是好事。孩子需要學習的不是放棄己見,不斷遷就別人來避免爭吵,而是學會如何在意見不合的情況下能夠與他人達到共識並能和平處理。

推薦閱讀:孩子一不順他意就打人?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吧!

面對孩子的爭吵,我曾經犯過很多錯,我採用的態度不單幫不到孩子,甚至是加劇了他們的爭執。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我犯過的錯:

先入為主,偏袒一方

看見一方很兇,一方在哭便先入為主判斷了誰是誰非,形成每次都偏袒一方的習慣。這樣對孩子實在太不公平。

問責制得不出解決方法

每次爭吵打架都尋根究底誰是誰非,但孩子有時候連爭吵的原因都忘了,因為情緒早就蓋過了理性。孩子需要的是學會管理情緒,我卻堅持要他們學會道理,最終解決不了問題。

手足爭執

過份干涉孩子的事

孩子的爭吵是他們的事,但我很容易就加入其中對孩子指指點點。不單只幫不到孩子解決紛爭,甚至讓孩子覺得每次爭吵都需要大人來判決。

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決定要尋找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孩子之爭。畢竟這會涉及孩子往後人生的人際關係和處事態度,我認為一定要尋找一個妥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幸好我從錯誤中學習,現在懂得採用正向管教的方法來處理。

推薦閱讀:孩子有煩惱卻不敢求救,原因出在「說出來會被罵」

正向管教手足之爭的要點是「給予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

永遠把孩子們放在同一條船,不偏袒任何一方

不論誰是誰非,盡量給機會孩子們自己解決。在沒有任何人偏幫一方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是懂得分辨對錯,但只是情緒上無法控制而演變成爭執。因此我們要給孩子理解這種情緒的機會。

教孩子保護自己

若差不多或是已經發生流血事件,教會孩子如何喊停對方,或是懂得自己走開來保護自己。讓孩子明白離開現場不代表自己懦弱,而是聰明之舉。

守望孩子的爭執,讓孩子從經歷中學習

孩子爭執時,讓孩子知道媽媽看得到並會靜觀,但不會涉及當中因由。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若孩子不懂得,可以嘗試引導孩子用言語,wheel of choice等等方法來解決困局。

以上是正向管教的解決方法,真是說就容易,實行起來卻甚艱難!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來調節自己面對孩子爭吵時的態度。要壓抑著自己想去調停的反應真的很艱難,但我發現孩子真的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處理他們之間的爭執。

就拿按升降機的按鈕來做例子,以往孩子們睜著誰先按鈕時,我都會企圖阻止或是採用講道理的態度。當我開始不參與其中,守望在一旁看他們自己爭吵時,孩子們首先是奇怪為何媽媽沒有來阻止。沒有第三者的阻止,他們的爭執程度已經立刻減半。妹妹不夠哥哥快,不是第一個按鈕便開始哭了,媽媽還是沒有特別安慰妹妹,她體會到哭泣幫不到她去面對困難。哥哥爭贏了,卻得不到媽媽的注意力,發現原來爭贏也沒什麼特別優越感。經過了幾天重覆著相同的狀況,孩子在沒有人涉及他們的爭執的狀態下,不再為按鈕而爭執了。此時我才明白原來我的介入才是加劇孩子爭執的理由,因此不變應萬變是目前我所嘗試過的最有效方法。

其實處理手足之爭有很多方法,正向管教方法是否適合自己,一定要體驗過才知道。

執行編輯\choya 核稿編輯\Reese

Playful Chaos】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手足之爭,應採取什麼態度?原來父母介入影響甚大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Playful Chaos

修讀美術出身,喜歡Montessori教學,喜歡與孩子從玩樂中學習,喜歡與孩子一起享受人生。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