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犯的教養迷思TOP5!不循舊例的「適才教養」對孩子更有幫助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亞洲的教養風格和歐美大相逕庭,亞洲父母總喜歡以不要為開頭,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殊不知以前小時後不喜歡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但等到自己當了父母卻以相同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們可以檢視自己容易犯的教養迷思,小心影響孩子後續的教育成長,視情況應適時改善哦!
教養迷思一、常以「不要」為開頭
亞洲父母總以「不要…」開頭,最後的結果就導致孩子習慣被否定,覺得自己常犯錯。說話的藝術很難拿捏,但多充滿一些正能量或讓孩子富有使命感的肯定話語,相信帶給孩子的效果會來的更好!
教養迷思二、總拿孩子來比較
適度讚美很好,但小心落入比較的心態。這也是很常在街訪鄰居中聽到的對話,以往的教育告訴我們要謙卑,但沒教我們要自卑,所謂人比人、氣死人。

▲圖片來源:《反起跑線聯盟》
教養迷思三、有條件利益交換
用這種交換條件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的價值觀偏差,有目的才去做,長久習慣下,甚至覺得爸媽給予相對的物質回饋本是應該的。
教養迷思四、過於保護怕受傷害
歐美鼓勵孩子動手做,勇於嘗試,即使失敗錯誤也沒關係,但亞洲剛好相反,過於保護孩子,深怕他們犯一點錯誤,較難實踐失敗為成功之母這話的真諦。

▲圖片來源:《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 》
教養迷思五、營造融入孩子的假象
歐美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就像朋友,可以無話不說,日常生活融入的很自然;但亞洲父母很常「刻意」營造這種假象,試圖融入孩子的生活圈、朋友圈,導致很容易出現孩子的反感。與孩子交心,前提是要尊重他,給予適度的隱私與自由空間。
阿嬤覺得你餓!長輩插手管教怎溝通?心理師:3方法化解兩教養差異
【AI世代的創意教養】逆向思考:挑戰基本假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