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兒童更危險!成人MIS-A症狀一次看,康復後2情況盡快就醫!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近日本土案例有下降趨勢,算是讓人心漸漸安穩的好消息,然而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發文指出,在確診2-12週之間,成人也有可能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先前幾例兒童MIS-C個案令不少家長心裡擔憂,但發生在成人身上的也不容小覷,李建璋教授說:「成人死亡率比兒童高出許多」!
李建璋教授表示,MIS-C(Children)這個新興的疾病,最早是在2020年四月由英國東南部一位兒科醫師發現的,他表示在10天內有8位曾感染Covid19的兒童,出現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狀況,因而定義為MIS-C,而在兩個月過後,美國和英國的醫師陸續發現16位成人也發生類似疾病,因此繼而定義為MIS-A(Adult)。
李教授說,MIS-A與兒童相似,大部分發生在非洲拉丁裔族群中,肥胖、過往健康、青壯年等人,更容易發生,臨床表現多為高燒、三分之一有口腔或眼睛粘膜發炎的狀況。
推薦閱讀:又出現MIS-C案例!2歲童高燒、手腳脫皮、眼睛發紅…醫:6情況要警覺!
大人比兒童更要小心!MIS-A死亡率高達10%
然而,MIS-A(Adult)卻也有與MIS-C(Children)不同之處,李建璋教授表示,成年人病患基本上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有一半以上都需要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大約為10%左右,比兒童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臨床表現五花八門,無法找出清楚的確診定義
李建璋教授說,MIS-A的臨床症狀五花八門,包含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的紅疹、血液的血小板降低或上升、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等,都曾經出現過,每個人的組合都不同,因此無法找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123法則判斷是否有MIS-A
雖然美國曾經提出一個診斷標準,但李建璋教授認為並不方便使用,因此提出一個「123法則」希望讓所有曾確診過的病患,有更清楚的方式去辨認且保護自己。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
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
3個器官損傷: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確診康復後2大情況,最好立即就醫!
教授也提出一個更簡單的辨認方式,他提醒,如果在確診康復後突然高燒,就要立即送醫檢查;另外,若出現眼睛發紅或皮膚紅疹的狀況,最好也要進行檢查,雖然只有一半以下的人會發生,但由於此症狀屬於可觀察的外顯症狀,建議身邊的人可以多加注意,才不會耽誤病情。
推薦閱讀:台灣首例MIS-C!10歲童輕症癒後1個月突高燒進加護!醫師:別再出現第二個…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