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不願說出內心話?小心這「5大原因」讓孩子漸漸不跟爸媽講心事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人本身就是難以捉摸的動物,所以當爸媽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時,彼此的親子互動便是重要的關鍵。一旦得不到孩子適當的回應,或是孩子有困擾、有需求不願意告訴父母時,以下這幾種狀況都有可能是孩子不願開口的原因和阻力。
原因1:著重生理需求,被動訓練獨立
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由老一輩隔代教養或單親需要常待安親班的孩童,往往會被訓練比同年齡孩子還獨立,一來因為習慣被非家屬的人照顧,再者他們學會理解為何要獨立,因此很多時候選擇自己一個人處理。尤其有些父母從商或做生意,有時還需要孩子的協助去服務客人,久了孩子就會較為獨立早熟。
原因2:相處時間少
爸媽忙於工作,但又希望孩子能不荒廢課業,因此總希望孩子能迅速做完自己應該完成的課業或事情;不然就是下班後精神疲憊、有心無力,因此忽略與孩子的親子時光,如此日復一日,孩子感受不到爸媽的積極參與,或是感受忽略自己想分享的上學點滴,自然也少了談心的機會和慾望。
原因3:天生個性使然
身教言教、有樣學樣,爸媽就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尤其孩子吸收能力很強,特別容易受到父母言行舉止、處事態度的影響。加上爸媽如果本身也是沉默寡言,彼此溝通就少,對外人也是較內向、不主動溝通的態度,孩子也有可能會變得寡言、不喜歡與人對話。
原因4:轉移注意力
兄弟姐妹從小就會爭奪玩具、吸引父母關愛等彼此競爭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如果手足之一特別聰明、優秀,相對的會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反之,如過於調皮搗蛋令人頭痛的孩子,同樣也會排擠大部分的注意力,如此一來其他手足自然會選擇迴避!
推薦閱讀:父母「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減少親子衝突
原因5. 父母本身問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許多求好心切的爸媽期待孩子未來的成就。因此,在教養上就會顯得相對嚴格,造成孩子心中的爸媽是嚴厲又不苟言笑的印象,達不到標準會被罵、說錯話會被罵,久而久之,孩子會傾向於不說不就沒事了?
51Talk線上英語課程,可以親子共學培養感情,遊戲方式輕鬆學習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