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虐童事件難防,五個小動作療癒孩子心裡傷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這幾天,一起幼兒園師長對園內孩童多次施暴的新聞事件,讓不少家中有幼童的家長無不感到驚嚇不已。即使自己的寶貝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也不得不懷疑,將孩子送出了家門,到了一個名為「學校」的學習環境,是否受到妥當的對待?
不只在台灣,大陸或世界各地,都不時傳出幼兒園或國小師長對孩子施以語言,肢體或性暴力等方式虐待的事件。另外,孩子在學校裡受到的不當對待,不只來自於師長,同儕之間的攻擊,欺侮或排擠,冷落,都會讓孩子身心受創。學校看似是個安全的學習樂園,對少數孩子而言,卻是個充滿恐怖回憶的地獄。
這類事件值得探討之處,不只在於這些失控的師長究竟怎麼了?更重要的是,如何陪伴幼小的孩童走過受暴的陰影?也就是心靈復原的工作如果成長中的創傷總是避不掉,陪伴孩子療傷止痛,甚至能從中學習與成長,便是家長的重要任務了。
先說這類受暴事件對孩子的影響好了。不管是直接的受害者,或者是一旁親眼目睹的孩子,內心世界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首先,孩子會出現所謂的創傷後壓力反應。包括沒來由的易怒,焦慮,無助等情緒,退縮,賴床,不願去上學,哭泣,發抖等行為,或者尿床,咬指甲,摳手指等退化行為等,這些都是孩子內心焦慮,恐懼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徵兆。
長久下來,孩子便會與學校有著嫌惡的情感連結,不安的情緒更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學習,以及人際關係的發展。
其次,是在受到暴力或虐待當下,幼小的孩子常進入「凍結」這種本能性的應急反應中(在原始時代是有利於生存的),整個人僵住了,能量卡在身體裡,若沒有得到適時的疏導或釋放,便儲留在身體上形成身體記憶。
這是屬於經驗性記憶的範圍,未來就算孩童不記得曾經發生了什麼事,但身體永遠忘不了,在類似的情境中將會再度喚起相同的創傷反應。
接著,隨之而來的,是認知的混亂:「大人究竟可不可以信任?」、「是因為我不乖,才會被打嗎?」、「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物,該避免接觸才是嗎?」
孩子的內心世界會出現許多矛盾與衝突,而他們不一定會讓大人知道內心有著混亂的想法,但卻常會發展出一些對自己或對others’扭曲,刻板,片面或不真實的信念,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一輩子。
在陪伴孩子心靈安頓與復原的過程,很重要的是,家長需先保持自身情緒的平穩。若家長比孩子還驚恐,表現出極度憤怒或焦慮的情緒,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內心的矛盾衝突更加劇烈以下提供幾個原則,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度過受傷風暴時參考:
一、透過身體接觸幫助孩子解凍:
不只在受暴的當下,孩子只要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就會掉入凍結反應中。此刻,家長便可以去輕輕擁抱的自己的孩子,用手做出輕拍或輕撫孩子背部或手臂的動作。家長身體的溫度是最好的解凍劑,慢慢地幫助孩子放鬆下來,讓卡住的能量得以釋放和重新流動。
二、透過口語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發生這樣的事,一定覺得很驚恐,再也不想去上學了吧!」「想到這些事,讓就會感到你很緊張吧!」透過「同理心」的語句回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傳達出一份愛的連結。
三、給與孩子安全的保證:
當孩子又出現驚恐或不安的反應時,用溫暖而堅定的口吻讓孩子知道,他現在很安全,有父母陪伴著。說話時看著孩子的眼睛,也讓孩子看得到大人的臉,這會讓他確認自己確實是安全的,有人陪伴著的。
四、避免檢討或給出建議:
孩子是這類事件之下的受害者,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與孩子開檢討會。
「你當時是否做錯了什麼?」,「是否惹老師生氣了?」,「怎麼不懂得趕快躲開?」其實,孩子也是會自責的。反而,大人該讓孩子知道,他並沒有錯,別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當然,在孩子情緒狀態還沒有回覆穩定前,給孩子任何建議,都是無效的。
五、引導孩子重建對師長大人的信任:
被信任的人傷害,常會造成孩子認知的混亂,特別是出現「信任危機」。在孩子的情緒狀態逐漸回覆穩定後,家長便要慢慢地讓孩子知道,那些會欺負孩子的大人,其實只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師長仍是可以信任的。同時,肯定孩子在這過程中的勇敢與堅強。
其實,我們也是在逐漸長大後,在屢次與人相處的挫敗經驗中,慢慢地學習到,人不是全然「好的」或「壞的」。我們既要有能力去信任別人,也得懂得保護自己。受了傷固然很痛,但能夠從中學習與成長,就更加彌足珍貴的了。
【吳姵瑩身心靈成長工作室】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從幼兒園師長施暴事件,談如何幫助孩子安頓受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