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離婚,如何降低孩子心理負擔?
作者\張璇 心理師
來自單親家庭的22歲女歌手墜樓輕生事件,令許多人不勝唏噓。事發之後女歌手的姑姑試圖將焦點轉向母親,向媒體指控「從小母親不要她」,她的阿姨則出面澄清其母是因不堪其父多次家暴和外遇才會離婚,並指控男方家一直在抹黑母親,讓母親很難有機會親近女兒或為自己的離開作解釋。
透過新聞報導已可感受到女歌手夾在兩邊的辛苦,加上家中還有其他手足也需要父愛的照拂,內心更是有苦難言,許多心理需求也難以被滿足。本文要來談談離婚家庭子女常承受的精神壓力,以及已離婚或正考慮離婚的父母,如何協助子女減少降低心理負荷…
不斷衝突冷戰 將孩子拉進戰場
孩子若從雙親變單親,會面臨許多被迫承受的內外壓力。許多夫妻在離婚前便已爭吵不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或在忙別的事不會注意到父母之間激烈的爭執,其實孩子早已觀察到父母相處上的不對勁。持續的衝突或冷戰,常使他們憂慮,不知家裡何時又要開戰、父母會不會分開……,父母因為衝突多,在情緒耗竭的狀態下,也無法敏於回應子女的需求。
當夫妻處在高壓力的情緒下,常會不由自主地將孩子拉進來,以此來減緩個人的緊張和焦慮,或是希望透過孩子來恢復家庭的穩定,卻可能因此讓子女過於涉入父母的婚姻問題,而變成複雜的親子三角關係,藉由孩子彌補在婚姻中的情感空缺,讓孩子變成爸爸或媽媽的情緒配偶,甚至將仇恨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說:「走路不要像你那沒出息的爸爸」、「你怎麼跟你媽媽一樣,喜歡拖拖拉拉,又愛看無聊的八卦節目」等等。
依親子女被迫選邊站 長期壓抑報喜不報憂
除了在雙親之間像夾心餅乾,子女也常捲入與兩邊親友的三角關係。尤其離婚之後,子女與依親父母之間因較緊密,情緒也易混淆在一起,如果依親的一方狀況不好,沮喪、無助、擔憂等壓力會不時襲來。
單親子女不僅要適應家庭生活型態和親子關係的變動、選邊站的痛苦,還不時要面對周圍人際的詢問或親友對父/母的評論,一旦較偏向哪一邊,往往也會對另一方產生罪惡感或愧疚,這些對當事人來說都是沉重的心理負擔,不知不覺被迫跨越原本的角色和界線,擔負過多父母的責任,或替代父母承接婚姻衝突的焦慮,無法做自己。
為了避開害怕、悲傷、焦慮、煩悶和不安全感,有時會以暴飲暴食或沉迷電玩等行為來麻痺自己、切斷情緒的連結,或是藉由與依親父母的過度黏密、逃學或言行暴力等方式,間接表達內在強烈的痛苦和說不清的愁煩;也有不少離婚家庭子女為了不讓依親的父或母擔心,從小學會報喜不報憂,當個善解人意又獨立的小大人,如果長期過於壓抑、無人可說,常會嚴重影響健康而引發身心疾病。
離婚原因過程說清楚 循序漸進讓孩子適應
離婚家庭子女的適應狀況會因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向孩子描述離婚相關事情的方式,後續的生活如何安排,以及親子互動好壞而有所不同。
所以,若真已身心俱疲非離不可,「處理的過程」是重要的關鍵。最好給孩子一個「逐步適應」、「循序漸進」的緩衝,讓孩子慢慢接受爸爸媽媽要分開的事實,且知道不會因為爸爸媽媽不再是夫妻而減少對她/他的愛。
即使父母有一方犯了明顯的錯誤,如果沒有對子女人身安全上的顧慮,最好不要因為父母之間的愛恨憤怨而禁止另一方的探視。生活安排儘可能讓孩子的變動性降到最低,處理過程也儘量減緩對孩子造成的壓力;讓他們能從中真實感受到「父母離婚不是孩子的錯」,降低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困擾,或好像背叛了哪一方而感到自責,較能降低這個重大壓力事件對子女的自我認同和身心健康的衝擊。
推薦閱讀:
單親媽媽的心聲:離婚是我做的「最對的選擇」
銀髮離婚:剩一口氣也要離!65歲還是可以「重啟」人生
【張璇心身樂活諮商事務所】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神祕花園】怨偶鬧離婚-孩子夾縫求生】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結婚與離婚,只是一道選擇題 | 婚姻的秘訣:好好吵架與愛
這是能與我相守一輩子的人嗎? 和個性相似的人結婚才能幸褔美滿嗎?還是會因為容易發生衝突,很難一起生活呢? ...
結婚與離婚,只是一道選擇題 | 婚姻的秘訣:好好吵架與愛
這是能與我相守一輩子的人嗎? 和個性相似的人結婚才能幸褔美滿嗎?還是會因為容易發生衝突,很難一起生活呢? ...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