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父母的「情緒處理」如同鏡子照映出小孩表達方式

父母的「情緒處理」如同鏡子照映出小孩表達方式

親子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很多家長應該很有感,當幼齡的孩子在某個階段很喜歡亂丟東西,說了無數次「不行、不可以亂丟」,但他們還無法直接從話語去理解為什麼不可以亂丟、這樣有錯嗎,因此總讓家長覺得制止效果不佳,結果就是情緒失控、傷透腦筋。

不做打罵教育 以免孩子復刻

或許正是因為說了太多次的「不行、不可以亂丟」,所以孩子已經對這些話語徹底麻木,完全無感。如果爸媽面對這種狀況,情緒爆發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他們往往會聚焦在爸媽的憤怒情緒,壓根忘了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腦海中也只記得爸媽兇惡嚇人的嘴臉,請各位爸媽要記得,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就不能以同樣錯誤的方式去強壓孩子,也許打罵教育可以短暫制止孩子犯錯,但無形中卻加深了孩子負面行為的強度,因為六歲以下的孩子隨時都在模仿爸媽的一言一行,當然也包括了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表達方式。

若換個方式,當孩子每次亂丟玩具或家中物品時,請他們自己把丟的東西撿起來,孩子便容易理解到自己丟的還得自己撿的行為後果,讓他們了解做某些事可能要付出某些代價,這會比說了無數次的「不行、不可以」來的更有效。當家長期待孩子擁有高情緒智商的同時,爸媽應該先自問,孩子犯錯時,能否靜下心並瞭解背後的原因和動機,站在孩子的立場同步感受,而不完全被自身情緒左右。

母子,單親,偽單親

▲圖片來源:《 母子逆緣》劇照

面對各種情緒 學習處理反應

當我們在面對情緒、處理情緒問題時,常常會累積成為一種習慣,看不過去就開罵、講不聽話就動手,一旦讓負面情緒會主動引發某個反射動作,自然很難理性教育孩子,以情緒、打罵主導的教養方式,常常也會在孩子長大之後引起他們情緒化的反抗,陷入情緒失控就動手、辱罵等負面情緒所主導的窘境。
爸媽若能夠以嚴肅且堅定的語氣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便容易學習、內化這套情緒管理模式,培養出面對高壓情境的應對能力,別讓孩子只記得我們情緒爆發發狂失控的樣子。

推薦閱讀:

不小心在孩子面前哭了怎麼辦?心理學提五點:讓孩子學習情緒

孩子偏食不只影響生理發育?研究:情緒控管更容易有問題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