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別只是懲罰!給孩子自省的機會,增進自我效能的三個方法
作者\陳品皓
增進自我效能的三個方法
雖然我們都知道成功經驗很重要,但我們面對孩子犯錯或失敗時的回應跟態度也同樣重要。失敗跟犯錯對很多家長來說有一點點不一樣,爸爸媽媽心中認為失敗是孩子至少有先努力,而犯錯是因為孩子沒用心,所以我們看待孩子失敗時會寬容一些,面對犯錯則會怒氣沖天。但事實上,不管是失敗還是犯錯,關鍵在於它帶給孩子的意義,如果我們只是處罰(責備)孩子犯錯的後果,就會讓孩子產生逃避的心態。
許多家長(包含我在內)都很習慣這麼說:「你看看你,我就跟你說了吧!說了這麼多次,結果這件事你還是做不會!」「我之前是怎麼說的?我是不是跟你說……我都說了八百次了!」
這些指責其實都沒錯,但這是在怪罪孩子不聽話,沒辦法幫孩子帶來提升或改進的空間,反而強化孩子不能自我判斷的限制。所以從增進成功與面對失敗(犯錯)的兩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方法來增進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個方法是:提供孩子選擇與承擔的機會。
孩子對事情是充滿好奇跟興趣的,所以他們會想要探索、嘗試跟體驗。但我們很容易幫孩子決定他的行為,像是出門要不要穿外套、襪子要穿哪一雙等,孩子在事事被決定的環境中,沒有真正自己動手嘗試的機會,就很難意識到行為與後果的關係,從中累積滿足的經驗或自省的調整。
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你可以決定大方向,但在適度的範圍中,讓孩子做選擇,並讓他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比如說你們要走路去市場買東西,但走哪一條路線孩子可以做選擇;走路要走在人行道上,但路上有一灘水,孩子可以去踩踩水,體驗褲管濕了、鞋子濕了的感覺,這些經驗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選擇跟承擔的體現。
很多大人管控孩子生活的程度細節到像在當兵;「吃飯專心吃,不要看旁邊!(為什麼不能看旁邊,會扭到?)」「坐好!不要駝背!(要不要順便挺直腰,板凳坐三分?)」「穿那件藍色的外套,不要穿這件!(你藍色系?)」「不要碰欄杆,很髒!(所以是不能洗手?)」「走路就好好走,不要用跑的,撞到人怎麼辦?(不就剛好可以練習怎麼說抱歉?)」有時候我們限制孩子的原因,連我們都很難說服自己,可以說出來的理由,大部分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你可以掌握大方向,然後在細節開放。
第二個方法是:保留孩子願意嘗試的動機。
請記得:「凡有肯定,必有保留。」一旦孩子有任何新的嘗試或成功的經驗,就給予肯定,你可以說:「我看到你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嘗試本身非常重要,所以我很肯定這一點。」這樣的說法可以保留孩子願意嘗試的空間,讓他對事情有一份嘗試的勇氣。
有時候,孩子可能在某個領域有很強的動機,在另一個領域就興趣缺缺,這也沒關係。因為自我效能感本來就會隨著不同科目或領域有所不同,你可能對英文很有天分,但對數學則是一竅不通,那你對英文跟數學的自我效能感就會不同,而我們的重點在於,讓孩子透過累積成功的經驗,建立自我效能感,然後這些成功經驗會形成他的自信,這才是我們最核心的目標,而不是要求他樣樣都好,事事都有效能感。
甚至你也可以接受孩子的拒絕。拒絕本身也是一種嘗試(嘗試拒絕你,這需要勇氣,並長出力氣),只是我們要評估,當孩子拒絕的時候,這是他真正思考利弊後的結果,還是想要逃避的說詞。有關孩子逃避面對的部分,後面我們會再慢慢分享。
第三個方法是:用「事後學習法」幫助孩子增進自我效能感。
當孩子犯錯時,該怎麼辦?簡單來說,我們如果目標是學習,就可以在犯錯後用詢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從犯錯中學習,而不是責備孩子不聽話的後果。我會說:「如果今天這整件事再重來一次,你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避免這樣的結果?」這問題已經跳脫出對錯的責備,而是引導孩子重新回到事件過程中,讓他透過事後的想像再看一次事件,並且從中學到改善的方法,這也是增加效能感的一種方式。
推薦閱讀:
好媽媽沒有好下場!從逼孩子學習到幫孩子逆襲,她做了父母真正該做的事
哈佛大學驗證「餐桌教育效果」:孩子經常和父母一起吃飯,學習表現越佳
【親子天下】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