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生命教育流行「孵小雞」,小孩想養寵物,大人怎麼看?

生命教育流行「孵小雞」,小孩想養寵物,大人怎麼看?

小雞孵化,生命教育,怦然心動,養小雞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在學校的自然與科學課堂上,有沒有養過小雞、小鴨或蠶寶寶呢?為什麼要大費周章讓學生飼養小動物呢?其實,小學生飼養雞鴨,記錄從下蛋、孵化到出生的這段過程,為的是落實生命教育,在歐美、日本、中國的學校裡都不少見。

【美國】小雞孵化獲得科學展第一名
美國電影《怦然心動》中,女主角以「成功孵化小雞」奪下校園科學展第一名,而男主角做的是模擬火山噴發,當時他還為此感到吃味,認為孵化小雞算什麼優秀的科學實驗呢?科展的重點通常會放在物理、化學等新奇實驗上,電影或許想呈現培育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推薦閱讀:當孩子一旦陷入「破窗效應」,這輩子就廢了!

小雞孵化,生命教育,怦然心動,養小雞

中國】學生用現代化孵化器看小雞
在中國某校,學生透過現代化孵化器連接IPAD,及時看見孵化實況,老師也會安排學生們實地觀察小雞,學生可以摸摸並抱抱小雞,這是他們精心陪伴下破殼出生的小雞。

【日本】孵化小雞,養大後再吃掉
這件事當時造成不小轟動,2017年10月,日本島根縣出雲農林高中開設一門「孵化小雞,養大後再吃掉」的課程,宰雞的那天,還有女學生淚流不止,最後老師教導學生烹飪並吃下煮熟的雞肉,完整的生命教育課就結束了。

針對這場評價兩極的課程,班導師高橋表示,家畜作為食物,被人吸收成養分,從養育生命到最後把牠們吃掉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了解生命的重要。

其實,這並非日本首次開設這種課程,電影《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即改編自1990年大阪一間小學的真人真事,電影描述6年2班的新導師(妻夫木聰 飾)帶來1隻小豬,以「養大後吃掉」為前提,讓學生們輪流照料小豬一年。

當學期漸入尾聲,即將畢業的學生早就和小豬培養濃厚的感情,要吃豬還是不吃豬?師生們展開一場思辨拔河,孩子們一邊養豬一邊思索著「生命的意義」。

孩子說想養寵物,爸媽怎麼看?
在台灣,學校讓孩子養小雞的情形比較少見,不過家長也有煩惱,有些小孩會吵著要養小貓小狗,魚啊烏龜啊鳥啊,也有想養蜥蜴的,讓家長困擾的是,養了要花錢,孩子可能三分鐘熱度,過一陣子就疏於照顧了,最後累的還是家長。

推薦閱讀:孩子總吵著要養魚養狗?先教導他們生命教育吧

反過來想,孩子平常在家裡被大人照料三餐與生活,可能會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如果讓孩子照顧寵物,小孩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這可能是讓孩子培養愛心與責任感的好機會!

研究顯示,與寵物親暱,或許有助於提升人的同理心,而且養小動物一定會遇到大小便、生病、洗澡、亂跑亂叫等等麻煩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飼養的意義在於「尊重」與「負責任」,而不是只有喜歡就可以,跟生養小孩的道理如出一轍。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