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總是黏著媽媽、害怕離開父母時,父母該怎麼辦?
作者/崔治鉉
「不想離開媽媽」該怎麼辦才好?
「怎麼辦?」這句話終於登場了。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關於學步期出現的分離焦慮。
開始行走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自然也想從父母身邊離開,前往探索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對孩子而言,或許同時也是個令人害怕的地方,所以當父母真的不在身邊時,頓時又會感到怯懦。當孩子害怕離開父母時,父母該怎麼辦?如果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先進入接下來的問題。
孩子與父母的性格是什麼模樣?
首先,讓我們檢視一下孩子天生的性格。有些孩子容易克服恐懼並展開對世界的探險,滿滿的好奇心讓他們頭也不回地狂奔;相反的,有些孩子比較膽小,相當害怕與父母分開,像這樣性格上不安程度偏高的孩子,自然無法離開父母身邊,也會經常在意別人的臉色。
父母的性格也是如此。有些父母可以隨興地從旁陪伴孩子,並從容說著「孩子本來就對所有事情都很好奇啊」、「孩子要跌倒過才會長大」;相反,有些父母則是雙眼一刻也離不開孩子,一下擔心會不會跌倒,一下擔心會不會受什麼嚴重的傷,總是全神貫注地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清楚孩子與父母的性格後,接著可以進入下一個問題。
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反應?
有些父母不太能理解無法離開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當強調獨立的父母看見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時,便會出現嚴厲的態度,偶爾甚至不自覺地對孩子發脾氣。一旦父母對孩子表現出負面的反應或發脾氣,原本不安的孩子就會變得更加不安。
假如父母也像孩子一樣容易感到不安呢?總是擔心著孩子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的父母,完全無法與孩子分離;再加上,基於保護孩子的想法,更是沒辦法放開孩子。這種情形會讓孩子失去自行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並陷入分離焦慮漸趨嚴重的惡性循環。
像這樣,依照父母的性格不同,對孩子做出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當父母與孩子的性格差異太大,就算是為人父母者也很難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很容易對此感到鬱悶或勃然大怒。相反的,當父母與孩子的性格相似,或許會因此比較易於理解孩子,但同時也可能會減少給予孩子挑戰新事物的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反應比這些來得更加多樣且複雜,因為親子雙方的性格不單純只有不安或不會不安兩種狀況而已。再加上,除了父母的反應外,孩子的反應更是千變萬化。
這些孩子不願與父母分離的實情,存在於盤根錯節的親子關係之中。意即在形成原因複雜的父母|孩子關係裡,我們所見的不過是龐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罷了。因此,如果想找出「怎麼辦?」的答案,得先掌握父母與孩子天生的性格,以及父母—孩子間的關係。
此處重要的部分是:無法改變孩子天生性格,以及父母的性格也不會有太大轉變的事實。若想改變孩子與父母天生的性格,只會徒增自己的失望。考量到這個層面後,必須稍微柔和地改變對孩子的態度與方式
。當父母能讓孩子見到自己與過去不一樣的反應時,親子關係就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因此,首先該聚焦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父母的教養態度。
讓我們重新回到原點,「孩子不想離開媽媽,該怎麼辦才好?」如果能有適合所有人的答案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很遺憾的是,世上並不存在那種如魔法般的解答。在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孩子、什麼樣的父母,以及父母與孩子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等問題前,實在不可能爽快地提出答案。
不過,請務必記住這件事|只要父母沒有持續採取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的態度,孩子就能好好成長!教訓與父母分開而感到不安的孩子,對孩子根本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會使孩子變得加倍不安。若是基於本身不安的心而不願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孩子也會更加無法擺脫不安。只要能避免這兩種極端的態度,孩子自然能漸漸提起勇氣,向前邁進。
那麼,我再重新問一次各位:
孩子的性格如何?
父母的性格如何?
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反應?
孩子如何接受父母表現出的反應?
請充分給予耐心與鼓勵
對學步期的孩子而言,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發展過程。這種時候,父母只要將其理解為「孩子正在成長」,並充分使不安的孩子感覺安心、給予鼓勵即可。根據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能比較快穩定下來,有些則不然。無論孩子的性格如何,請各位靜待孩子以他們獨有的速度成長就好。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撫慰時,便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因此,請不要過度催促無法離開父母身邊的孩子。
同時,父母也必須給予孩子自行探索的機會,只是請務必遵守順序。充分使孩子感覺安心、給予鼓勵是首要任務,接著才是慢慢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如此孩子就會漸漸產生勇氣。
「好的教養」是由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來決定。不考量孩子獨有特性的千篇一律態度、無止境溫柔或嚴厲的極端態度,都不是好的教養。重要的是,先考量孩子與父母的特性,而後掌握適時適地的平衡點。對於經歷怕生與分離焦慮的孩子來說,父母必須掌握「使孩子安心並給予鼓勵」與「給予探索機會」的平衡點。
這點與「信任」、「自律」、「復合」、「遠離」都是基於相同道理。請將思考方向由「我想要這樣教養孩子!」,改成「因為我們家孩子是這種性格,所以必須這樣教養才行」;唯有如此,才能讓親子雙方都健康地成長。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掌握成長訊號×教養三核心,精神健康教授解答兒童心理、情緒、行為、社會性難題
【大好書屋】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掌握成長訊號×教養三核心,精神健康教授解答兒童心理、情緒、行為、社會性難題】
推薦閱讀:
如何踏出讓小孩獨立在家第一步?四個爸媽一定要做的安全守則
媽媽必上的三堂必修課:別因為感到平凡而焦慮,愛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當我們立志成為好媽媽時,很多不知道的枷鎖正一個個套在自己身上
作者\關於那些美好 不再渴望知道關於你的一切 我願 靜靜地 看著你與樹的背影 與之搖...
為什麼人們想要孩子?有了孩子後,我們的存在才有了全新的意義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照顧孩子時更快樂,並且體驗了更多樣的情緒感受 這是很多夫妻都會問...
如果是我的小孩,我一定… 親愛的路人,請留給我們一點空間與尊重
作者\小米嘛 假日的百貨公司。 站在電梯前十分鐘了,已經錯過了兩班電梯,班班客滿;眼...
育兒路上鐵一般的事實:佛系一點也沒關係,因為育兒時光本來就不夢幻!
作者\金真善 有人說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許多長輩們也都說,孩子...
《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_在遊戲上癮之前會有什麼症狀嗎?
作者\崔旼俊 在遊戲上癮之前會有什麼症狀嗎? 當全家人都外出,只有國小五年級的旼俊獨...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