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總是「對外宣稱」自己能應對一切的「迴避性依戀」經典台詞有哪些?

總是「對外宣稱」自己能應對一切的「迴避性依戀」經典台詞有哪些?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迴避性依戀是一種「心理特徵」,表現為個體避免親密關係、情感依賴和親密互動,這種依戀模式可能源自早期的親密關係經歷,導致個體在成年後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的關係。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迴避性依戀,提供一些經典臺詞以及具體情境,以説明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

什麼是迴避性依戀?

迴避性依戀是依戀理論中的一種類型,由約翰·鮑威爾(John Bowlby)和瑪麗·艾因斯沃思·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學家提出,它通常表現為對親密關係的迴避和抗拒,個體可能害怕依賴他人或允許他人依賴自己,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有以下特徵:

  1. 難以表達情感:他們可能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關於親密關係的情感。
  2. 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可能避免深入的情感互動,以避免感到脆弱。
  3. 獨立性強:他們可能強調自己的獨立性,不願依賴他人。
  4. 難以信任:他們可能對他人的意圖持懷疑態度,難以相信別人會真心對待他們。
內向,情侶

▲圖片來源:《意外發現的一天》劇照

經典臺詞和情境

  • 「我不需要任何人來照顧我。」 – 迴避性依戀個體可能會在面臨需要幫助時,表現出拒絕接受幫助的態度,他們常常宣稱自己能夠應對一切

情境:當他們生病或面臨困難時,他們可能會堅持自己可以照顧自己,拒絕別人的説明。

  • 「我不想被束縛。」 – 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對過於親密或佔據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感到壓抑

情境:當他們的伴侶或親密朋友試圖花更多時間與他們在一起時,他們可能會表現出不滿,認為自己被束縛了。

  • 「我寧願一個人。」– 迴避性依戀個體通常更喜歡獨自度過時間,避免與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繫。

情境:當有人提出約會或社交活動時,他們可能會選擇獨自呆在家裡,享受孤獨。

  • 「我不需要別人來解決我的問題。」 – 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會拒絕他人的援助和建議,堅持自己能夠解決問題。

情境:當他們面臨挑戰或困難時,他們可能不會向他人尋求建議或幫忙,而是堅持自己能夠應對。

  • 「我害怕被傷害。」 – 迴避性依戀個體可能害怕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因此會保持情感距離。

情境:當他們感到有人試圖接近他們,他們可能會變得警覺,盡量保持情感距離,以減少被傷害的風險。

  • 「我不相信愛情。」 – 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對愛情抱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害怕在感情中受傷。

情境:當有人表達對他們的感情或試圖建立深入的感情聯繫時,他們可能會迴避這些表達,因為他們不相信愛情會給他們帶來幸福。

  • 「我需要空間。」 – 迴避性依戀的人常常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以避免感到壓迫或依賴。
讀書,學生

▲圖片來源:《我的真朋友》劇照

情境:當他們與伴侶或親密關係中的人共同生活時,他們可能會強調需要獨自的時間和空間,以保持個人獨立性。

  • 「不要過於情緒化。」 – 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會要求他人不要表現出過多的情感,以避免自己感到不適。

情境:當有人在他們面前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時,他們可能會感到不安,要求對方冷靜下來,不要過於情緒化。

  • 「我能照顧好自己。」 – 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會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照顧能力。

情境:當別人表示擔憂或關心時,他們可能會回應說他們能夠照顧好自己,不需要外界的關心和支援。

  • 「我不要親密關係。」 – 迴避性依戀的人通常會避免深入的親密關係,害怕與他人建立深感情聯繫。

情境:當有人試圖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時,他們可能會主動迴避,不願深入探討感情或打開自己。

 迴避性依戀是一種影響個體親密關係的心理特徵,通常源自早期的親密關係經歷,在日常生活中,瞭解這種依戀模式的特點可以説明更好地理解迴避性依戀的人,並與他們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推薦閱讀

小孩就是不愛讀書?心理學:原因大多來自於父母

擔心寶貝入學出現「word gap」?專家:高收入家庭給孩子「這種」語言刺激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