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談話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對等關係才能坦率對話

談話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對等關係才能坦率對話

▲圖片來源:美麗的世界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岸見一郎

對話的前提是雙方必須對等

只要雙方關係是對等的,弟子對老師或患者對醫師,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能開口問。當然,在對等的關係下,為了能夠實現對話,具備《高爾吉亞篇》中提到的其他條件,譬如接下來要探討的「坦率」,就容易多了。教學的人只要了解對等關係,就不會擺出自己是在傳授知識的態度。

雖然有人會覺得蘇格拉底和對話者之間絕對不存在對等關係,但那是錯誤的理解。畢竟蘇格拉底不是神,不可能擁有完整的智慧。因此,當蘇格拉底聽到阿波羅的神諭明指「沒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慧的人」,他也沒有相信神諭。蘇格拉底終究不是智者,而是熱愛智慧的人。

在這點上,蘇格拉底和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一樣。不過,其他人不了解自己的無知。只要是人類,就不可能擁有完整的智慧,蘇格拉底和與之對話者都一樣。而且,既然前提是對等關係,那麼擁有知識者傳達知識給別人,並不能算是對話。

對知識有這樣認知的蘇格拉底,在和青年們進行討論時,不會使用特殊的詞彙,而是用日常的一般用語。對蘇格拉底來說,使用有說服力或詞藻華美的話語不是問題。但是蘇格拉底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有沒有說出真相。

▲圖片來源:美麗的世界 劇照

七十歲時面臨訴訟的蘇格拉底,第一次前往法庭。審判的時候,蘇格拉底對陪審員這樣說:「現在要求你們這些事情,我認為很正當。我說的話想必有些地方措辭不佳,也有些地方說得很漂亮,但是我希望你們不要太在意,只要專心判斷、仔細思考我說的話正確與否即可。」(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有很多人會說一些漂亮但沒內容的話。這種人就會應用修辭學。

另一方面,對話的目的是知識或是真相,而非知識以外的想法或是貌似真相的東西。蘇格拉底對那些人稱智者的人,也毫不客氣地批評對方其實什麼都不懂。當然,這些人一定覺得很不愉快。正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才會被告上法院,最後甚至被判死刑。

理解拒絕對話的人

前面提到對等是對話成立的前提,但很多人認為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關係本來就不對等的人會強行壓制對方。對方一發怒,就會讓人想反駁也無法反駁,即便不情願也只好遵從。

想在人際關係占上風的人,其實心中懷有自卑感。這種人無法忍受別人占優勢或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且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現在的地位。他們會認為必須透過權力來防止自己的地位被威脅,所以會大聲斥責別人。

▲圖片來源:美麗的世界 劇照

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秀,也不會暴怒。之所以會暴怒,是因為不想自己的無能被看穿。以工作為例,上司會把下屬叫到工作場合以外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戰場之外的第二戰場,透過與工作無關的事情貶低下屬的價值,藉此提升自己的價值。只要了解這點,就不需要害怕暴怒的父母、老師或上司了。即便父母、老師或上司暴怒,只要專注在對方說的內容就好,不需要關注對方的情緒。如果對方說的有錯,及時指正即可。

解決問題用暴力還是對話?

大阪大學舉辦的「和平講座」上,奧本京子說過一段話。(〈單眼複眼〉《朝日新聞》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晚報)。

「二個人一組,其中一個人請用力握住自己的手。另外一個人試著把手解開。」教室裡一片鬧哄哄。過一段時間,奧本京子說:「有人跟對方說『請放開手』嗎?」

奧本京子這樣說:「為什麼會想要用蠻力解開對方的手呢?想透過和平的手段解決紛爭,就需要和對方對話,也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很多人都沒想到可以透過對話解決問題。即便不是透過物理性的蠻力,也會用不分青紅皂白大聲斥責等情緒化的方式試圖壓制對方。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乍看之下的確簡單又有效。

然而,那只是暫時解決問題而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這種例子。相較之下,透過對話解決問題,既費工又耗時。

對話,教養,解決問題

▲憤怒的勇氣:對不合理表達公憤﹐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推薦閱讀
「你懂我的意思嗎?」:這樣說話很傷人,學著換句話說有效改善人際關係!
父母給予的負面訊息影響多深?早年傷痕若沒能治癒,將大大侷限人生觀

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憤怒的勇氣:對不合理表達公憤﹐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擁有31年文化出版的厚實基礎、穩固的經營體質,未來將繼續以「文化傳承」的精神為依歸,肩負文化與教育的功能,在獲利與理想間尋求最佳之平衡點,一方面要提昇全民知識水平、為後代留下文化資產,同時兼顧讀者各方面的需求,繼續耕耘廣大的華文出版世界,與讀者一同打造知識產業,建立華文出版文化國度!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