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預防失智症,謹記「趨吉避凶」原則

預防失智症,謹記「趨吉避凶」原則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全民健康基金會  黃倩茹

諮詢:陳達夫(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神經科臨床助理教授)

有人說,失智症是仁慈的疾病,因為對病人而言,越病越不痛苦,但對家屬而言,隨著病人功能的減退,照顧的責任卻是愈來愈重。林女士在65歲的時候發現失智症,迄今已十多年,從剛開始感覺到記憶不好,乃至後期臥床、生活大小事全需家人幫忙,她的婆婆、先生一路相伴,然而兩年前照顧她的婆婆也罹患失智症,早走一步;如今由先生一肩挑起照顧的責任。這樣辛苦的失智症家庭,在台灣社會愈來愈常見。

深海魚、可可豆與失智症

在以前平均壽命不到80歲的年代,失智症的病人相對少,也比較沒被重視,如今壽命延長,失智症的問題也愈來愈凸顯。根據2013年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為8%,到了85歲,每3人中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95歲則是每兩人有一人是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雖然正常老化的過程中,記憶功能本來就會減退,但是失智症患者會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與正常老化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事後會想起來的情況有別。

推薦閱讀:我不記得你 我也忘了自己–搶救失落的記憶

失智症病因以退化性居多

失智症主要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兩大類,其中退化性佔了7成、血管性佔2成,剩下的就是其他原因的組合,有可能是感染、營養、腫瘤等特殊原因引起的。不過許多患者是複合性的失智症,也就是同時存有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加血管性的病變。

退化性失智症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大概佔了所有失智症患者的6成,在東、西方國家皆然。其他的退化性失智症包含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大概佔所有失智症患者的一成。

第二類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的「血管性失智症」。根據追蹤研究,中風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會出現失智症狀,5年後出現失智症的機會約有25%,不過有一些人不見得有明顯的中風病程,也會出現血管性失智症。

另一方面,比起西方人,東方人更容易出現「小血管性失智症」,就是腦部小血管慢慢阻塞,病人對初期的小血管阻塞並沒有特別感覺,但當傷害日漸累積,還是會造成失智的狀態。

類澱粉正子攝影有助確診阿茲海默症

一般來說,醫師通常根據問診與常規檢查結果來研判患者的失智症屬於哪一類病因,不過國外目前有新的檢驗技術「類澱粉正子攝影」,可以更精確診斷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病變來自腦袋中類澱粉蛋白的堆積,而類澱粉正子攝影可以清楚看出類澱粉蛋白在腦中的堆積情形,可以將確診率從8成提升到9成多。

不過類澱粉正子攝影仍有其限制,其他類型的退化性失智症,例如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失智症在腦中也會有類澱粉堆積,年紀大的長者也會有類澱粉堆積的情形,這也是確診率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原因。

除了類澱粉正子攝影,還可以做腦脊髓液或血液的類澱粉蛋白、Tau蛋白分析。一般來說,腦脊髓液的變化在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中,有比較完整的準確性,至於血液的類澱粉蛋白、Tau蛋白檢測分析,準確性就不如腦脊髓液檢測,部分原因是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主要是存在腦部與腦脊髓液中,一旦跑到血液中,含量就會降低,當要檢測很微量的元素,誤差就會變大,準確性也隨之降低。

西方國家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會以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或是腦脊髓液的類澱粉蛋白、Tau蛋白分析檢測,作為正式的臨床醫學檢查,來增加診斷的準確性,但上述檢查在國內尚處於學術研究階段,加上費用偏高,在台灣並未用於臨床診斷。

先別驚慌!食藥署12月底恐將禁用兩種益生菌菌種

藥物可以減緩退化速度但無法治癒

失智症的藥物無法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讓患者的退化速度減緩,換句話說,可以讓患者有機會在「好」的時期維持久一點的時間。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以往經驗從極輕、輕度、中度、重度,平均每一個時期是兩年,及早發現、及早用藥,可以拉長病人好的時期,不過當病人開始變壞的時候,還是會快速退化,但是如果病人在中度之後才開始服藥,效果就不如及早用藥。

治療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失智症的藥物,主要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增強腦部裡面乙醯膽鹼的濃度。乙醯膽鹼是記憶系統內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在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失智症的腦袋中,這些物質會遭受破壞,因此藉由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使神經功能得到較好的維持,不過實際上病人的記憶功能不會改善、回復,而是減緩退化速度。

在國外,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也會用來治療路易氏體失智症和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但在台灣,健保僅給付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失智症的病人。

另外還有一種藥物「天門冬酸」,適用於中度或重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天門冬酸是抑制細胞退化死亡的藥物,減緩退化速度,效果與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相似。

有一些還在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疫苗,研究顯示可以清除腦中堆積的類澱粉蛋白,但是受試者的智能沒有改善,意味著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細胞的破壞便已經開始,即使透過藥物或疫苗清除類澱粉蛋白,也無法回復細胞正常功能。將來的研究方向也許是更早在腦部類澱粉開始堆積初期,就介入治療,才能收效。

推薦閱讀:深海魚、可可豆與失智症

控制三高 預防老來失智症

一般認為,當記憶開始減退的時候,腦部的細胞可能已經壞了6成以上,因此在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的前提下,如何「預防」失智症成為重要的課題。

在研究中發現,退化性失智症的病人早在發病的10到15年前,腦中已開始出現類澱粉蛋白的堆積,這也就代表著,預防失智症的腳步,必須提早從中年就開始進行。

要預防最為人熟知的阿茲海默症,可以謹記「趨吉避凶」的預防方法。

趨吉:即增加大腦保護因子,指的是多動腦、多運動、採用地中海型飲食。多動腦、多運動都可以增加腦部營養因子的分泌,增加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減少失智與退化。至於多綠色蔬果、多堅果、少紅肉脂肪類的地中海型飲食,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有助減低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

避凶:即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指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的控制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從中年開始控制三高的效果較好,若是進入老年階段才開始控制三高,效果就沒有那麼顯著。

至於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則與腦中風的預防方式相近,除了控制三高、多運動、採地中海飲食之外,更要戒菸、戒酒、避免頭部外傷。

早期發現失智症,及早接受治療,除了可藉由藥物延緩退化速度,還可進行非藥物的控制,包含飲食調整、養成運動習慣等,越早進行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早期發現,讓病人與家屬提早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做好準備,也可讓病程走得不那麼慌張辛苦。

全民健康基金會】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高齡社會的陰影 失智症如何預防?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