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女人我最大 » 孩子小時候缺愛,長大後會造成這些性格缺陷

孩子小時候缺愛,長大後會造成這些性格缺陷

孩子小時候缺愛,長大後會造成這些性格缺陷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是什麼?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和家庭暴力或是兒童虐待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形式極其隱秘。Dr. Jonice總結情感忽視的表現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找得到回應和反饋。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和反饋,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深不可見的海底,沒有回音。我們看到過最難過的一句話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心理學說缺愛的人大多都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

小的時候缺乏父母的陪伴,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健康,會以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

孩子長期缺少認可,媽媽老說別人家的孩子好…

缺愛的人內心渴望被愛嗎?是的,但他們對於友情或愛情的處理和選擇反而更為嚴謹,由於長期與孤獨相伴,他們最怕的是「期待落空」。

缺愛徵兆1:在親密關係中,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

缺愛者習慣去隱藏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剛分手,在她的男友眼裡,這七年她一直是一個完美女神的形象,因為她從來不生氣、不表達自己,同時,對於男友的付出和愛也不拒絕,最後我朋友因為「感情平淡」而提出了分手,可悲的是男方始終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但其實作為任何一個傾聽者都清楚得很。好多次,我朋友暗地裡向我抱怨她男友不懂得哄女生、不浪漫,甚至不懂她,問題是妳不告訴他,他怎麼會知道?七年的時光難道不夠一個男孩去了解一個女孩嗎?女孩,放下自己的包袱吧!

許多女孩都有一個問題,期待另一半會讀心術:當另一半不如妳意時,總會直接快速歸因到「因為你不夠愛我,他如果夠愛我就會怎樣怎樣。」妳真的確定嗎?他真的超愛你就不會惹妳生氣?

缺愛徵兆2:過度關注自己,非常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當自己的需求未被滿足時,缺愛的女孩往往會直接去考慮另一半是否「不合適」?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是否有錯?大部分的缺愛者的內心都是自卑的,長期與「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為伴。

缺愛者之所以不會主動向外界承認自己的需求,是為什麼?因為過度關注自己的形象,但其實妳沒那麼重要,缺愛的人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但其實根本沒人在看妳,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能夠真正救贖妳的只有妳自己。

在童年時期,孩子如果未能與父母建立心理上「安全」的依附關係,這種「心理空缺」,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癒,還容易形成心理學中所常見的補償心理: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然而,這種心靈上的陰影不一定會與妳相伴一生,端看我們是如何解讀,也可以透過自我的心理訓練達到有效的自救

從小缺愛,被忽視的我們會是什麼樣?

很多人的童年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但問題是,這樣的童年在外人看來說不上有多麼糟糕。他們認為童年的創傷應該來自於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拋棄這類非常嚴重的事情。那麼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哪些痕跡呢,研究者總結了一些典型性情況(包括但不局限於):

1. 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低自尊”,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關。我們在家庭中成長,觀察,反饋,被愛,被讚揚,被指引和鼓勵。但當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提供這些時,自我價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氣餒,孤獨,喪失歸屬感。

2. 表達障礙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更無法對外界表達出來。在意識到自己有對於愛、關懷和讚揚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隱藏的。

3. 感覺被剝奪,普遍的缺失感在潛意識裡,你總覺得自己缺乏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你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愛,樂趣,金錢等等。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

4. 抑鬱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喪失、剝奪感、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明確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關。因此,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5.成癮行為童年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對生活喪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籍,重獲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癮、進食障礙、愛情成癮、性成癮等。

(一)嘗試心理學所說的「敏感療法」

這是心理學中經常用來治療「恐慌症」的方法。舉例,當我們感到自己有社交障礙、社交恐懼,或單純覺得和人相處有一種莫名的緊張與抗拒,就越需要多多和人接觸,從三個人的小聚會,慢慢讓自己適應,到最後數百人的社交餐會,都是自己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

(二)原諒傷害過你的人,放過你自己

對別人的不原諒,懲罰的是自己,因為「恨」這種情緒,長期持有的話,對人體是會有負面效果的。關於那些糾結的事,試著去理解背後的原因,能讓你的心靈感到更舒坦。

媽媽總拿妳和別人比較,是希望能夠激勵妳能飛得更高。

父母對妳的特別嚴厲,是因為妳的與眾不同而寄予妳有更多的期待

父母因為工作而疏忽的陪伴,難道不是希望能夠給妳一個更好的物質環境,讓妳在未來人生的選擇上有更多的選擇。

(三)多給自己一點「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

我們都有關注自己的權力,但不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有個不幸的童年,更別把自己的「脆弱」或「逃避」都歸結為「缺愛」你知道嗎?有時候缺愛並不全是一件壞事!缺愛的人往往比較理性,在處理情緒事件的時候比較冷靜、客觀,適當的缺愛能夠帶給你一定的鞭策,促使你保持清醒,作出精準的判斷。

很多事情必須妳一個人親身經歷,別人只是過客

明白人生的主角是妳自己,不要對他人的救贖抱有幻想,就算有,也沒有什麼付出是理所應當,這是他人的情分,不是本分,隨時能給,也隨時會被拿走。提升內在的自己,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達到「自我滿足」。

推薦閱讀
父母情緒能改變孩子的大腦狀態!面對孩子的四種態度:「這種」是最差勁的父母
「缺愛」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孩子?這3種缺陷人格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