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柏鈞醫師》如何幫助孩子面對醫療處置的分離焦慮?
當孩子面對嚴重的焦慮事件,如接受手術、牙科治療、麻醉或其他侵入性的醫療處置後,可能會引發術後的行為異常。
一到六歲的孩子最容易對醫療感到焦慮;常見的術後行為異常包含了:做惡夢、睡到一半起床哭鬧、嚴重的分離焦慮、易怒,甚至有少數的孩子會有尿床的現象。
有67%術前焦慮的孩子在術後當天會出現異常行為,有45%會持續到第二天,而23%的孩子甚至會持續兩個星期。有報告指出:其他的負向行為可能會持續一年之久(7.3%)。
目前的研究尚無法得知此類醫療處置所導致的焦慮,對於孩子長期的情緒、智商會不會有長期的影響?可以確認的是:這樣的負面記憶常常會留存到成人時期。
Frankl Behaviour Rating ScaleFrankl behaviour rating scale是兒童牙醫師常用來評估小孩子對於治療配合程度的量表,把孩子的行為從負向到正向共分為四類。
因為我長期從事的是兒童麻醉,除了孩子所表現出的行為之外,我更重視的是孩子的焦慮狀況。因為孩子的氣質、成長經驗等等的差異,每個孩子面臨焦慮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不一致,有些小孩子在麻醉前非常乖巧配合,但其實他是嚇傻了,不知該怎麼面對。
前陣子新聞報導敘利亞的小男孩,在轟炸後身體重傷,卻不哭不鬧,呆坐在救護車內;看到這一幕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在台灣,我們努力地減少孩子的焦慮,讓孩子體驗舒適與安全,提供一種被保護著的感覺。但戰火中的孩子,目睹親人們的災難,身體受創,卻沒有多餘的人力可以抱抱安慰他們…。

敘利亞男孩坐在救護車內等候治療(擷取自Aleppo Media Center/YouTube影片)
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因為孩子智力與認知能力發展的不同,醫療人員在處置策略上面也需要有所不同:
一歲以下:一歲以下的孩子比較少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一至三歲:分離焦慮最常見的年紀,可以利用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盡量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舒適安全的環境。 四至六歲:這年紀的孩子需要「說明」、「解釋」,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需要對環境有掌控的感覺。失去對環境的控制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譬如「怕黑」就是這年紀孩子的特色。) 七至十二歲:小學以上的孩子,感知能力、智力發展已經漸趨成熟;這年齡層的孩子喜歡參與決策,需要說明讓他懂,讓他參與決定給他「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的感覺。【邱柏鈞醫師】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談孩子面對醫療處置的焦慮】
延伸閱讀:《楊為傑醫師》兒科醫師教您判斷,我的新生兒健康嗎?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歐美健身新潮流「運動零食」,每次只要2分鐘,快速燃脂!
上班久坐族別再說沒時間運動,快用歐美最新流行的「運動零食」保護肌肉!現代人很清楚久坐處理公務或緊盯電視、手機追劇...
「長時間用眼增近視風險3成!家長必學3大護眼秘訣保護孩子視力」
孩子猛滑手機、平板電腦?兒童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睫狀肌持續用力收縮,易導致眼球軸長增加,加深近視。對此,衛...
感冒痊癒後仍持續咳嗽?中醫認為可能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了解慢性咳嗽的原因,並透過中醫調理,改善身體狀況,加速康復~
冬春之際日夜溫差大,許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感冒,若在感冒後仍然持續咳嗽,就要小心是「慢性咳嗽」。中醫師指出,慢性咳嗽...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別再用覆蓋保鮮膜加熱食物啦!塑化劑超標
台灣人愛吃外食,恐怕不知不覺中已吃進許多塑化劑!台北醫學大學調查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國家,以其中...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