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不能處罰是要怎麼教小孩?不處罰的五個步驟讓孩子認錯

不能處罰是要怎麼教小孩?不處罰的五個步驟讓孩子認錯

親子關係,家庭教養,處罰,犯錯,體罰,手足衝突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 陳其正(醜爸)

當父母真是關關難過,想當年,我剛從臉書接觸親子類文章時,最火的話題之一是「可以體罰孩子嗎?」,短短幾年,現在大家傷腦筋的是「可以處罰孩子嗎?」。

我曾多次詢問父母真實的想法,得到的幾乎都是:「媽呀,不打已經阿彌陀佛,連懲罰都不行的話,老身實在受不住!」但爸爸媽媽們就是可愛,做不到還是想學、想為孩子突破自己。

網路上有許多專家引經據典、甚至舉出自己成功典範的文章、書籍,可多參考。但如果你是對一個「想要不處罰,但幾乎每天都脫口而出要處罰」的爸爸怎麼想、如何做有興趣,請繼續看下去。

處罰有沒有用?

當然有用啊!不然你跟我哪能有工作、有飯吃,還有閒時間看書!我們的父母不就是一日幾小罰、一月一大罰,搭配一些收攏人心的獎勵跟話術,把我們養成現在這副國家棟樑樣?處罰是在階級、威權下的必然手段,如果這也是你家庭教育的模樣,不處罰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教小孩。所以關鍵在於先確立「想和孩子建立什麼樣的關係」,處不處罰,會更清晰。

親子關係,家庭教養,處罰,犯錯,體罰,手足衝突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和孩子建立可以對話、互相尊重的關係(完成度達到多少百分比就先不管了),來跟我手牽手,更進一步認識處罰。

處罰簡單分為兩種,第一是施加讓孩子不舒服的刺激,例如體罰;第二是拿走某些孩子喜歡、甚至需要的東西,例如沒收玩具。兩者的目的,都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一開始都挺有效的,但會帶來以下負面影響:

你不一定是對的:在相對平等,可以對話、討論的關係裡,對與錯沒有想像中的絕對。經常照顧者不了解事件的全貌,貿然懲罰反而讓整個處理不公不義,甚至只是圖大人方便,而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背後的需求沒被看見:承上述,孩子許多不良行為背後,躲藏著單純的、需要大人滿足的動機。例如,想要陪伴的男孩,故意拿走媽媽的手機;想要證明自己做得到的女孩,從冰箱拿牛奶卻不告知父母,灑了一地。動機單純且「無預謀」,卻因為行為後果被懲罰。

來陰的:若驅動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單純且原始的,懲罰即容易成為孩子「來陰的」幫兇,在手足相處間屢見不鮮。例如,三歲弟弟想玩五歲哥哥的玩具,全新的 TOMICA 交通世界創意軌道組!但哥哥不給玩,且媽媽說要得到哥哥同意,不然打打!想玩(實在不是三歲孩子可以控制的)又不想被打,只好「趁哥哥不注意去摸兩下」,結果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職能治療師:讓孩子學獨立別怕犯錯,更不要怕麻煩!

報復心態:雖然我們心中似乎都有綺想幻影,相信「懲罰」會帶來脫胎換骨、人生迎向璀璨星辰,但即使真有可能,也不會發生在小小年紀;就算發生在大大年紀,也牽涉到許多其他因素,懲罰大概只是聊備一格。

事實真相是,懲罰經常帶來孩子的怒氣及反抗,尤其發生在手足衝突間。

手足間的衝突可比夫妻吵架,沒人看得懂,也無人理得清,倘若阿木自詡公正廉明、我佛慈悲、神愛世人,硬要主持公道,賞善罰惡,勢必造成有人心有不甘,為下一波衝突埋下遠因。懲罰帶來另種形式的互相傷害──報復是也。

決定要不要處罰前,先思考看看,這個簡單流程圖,正好描述了每日的教養現場:

親子關係,家庭教養,處罰,犯錯,體罰,手足衝突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懲罰有疑慮、想做些調整,請一起透過上圖問自己幾個問題:

犯錯:孩子犯錯是否因為衝動?衝動可以控制到萬無一失?不行的話,願意接受孩子十次有幾次是因為衝動而免於處罰?不同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不同,如何面對?

如果不是因為衝動,會不會是能力不足(當然,這兩者可以放在一起看)?要求孩子安靜十分鐘,真的做得到?孩子現在就需要父母,而無法遵守規矩,是種錯誤?不是說父母要有求必應,但當孩子能力不足以完成指示時,懲罰有意義嗎?

審問/判決:處罰前總要分清是非對錯,但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已如上述:大人不一定是對的。而且,大人可以法官兼檢調?就算可以,孩子被允許聘用律師,還是只能用不成熟的語言能力,在嚇得要死的情緒狀態下跟父母囁嚅辯解?

找律師是開玩笑,然而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的是,有多少時候我們憑恃強大的能力與權力,隻手遮天影響真相事實,壓的孩子喘不過氣,根本無公理正義可言?

處罰/道歉:孩子有能力理解處罰和「不當行為」間的因果?會不會處罰到「衝動」,結果越處罰越讓孩子無所適從?即使處罰得很精確,孩子也很懂,但如果忽略滿足孩子背後的需求而一犯再犯時,如何處理?越罰越重?

小時候醜爺爺都是拿著棍子大吼:下次再犯就打到你○○XX!但實際上從沒發生過(不然現在哪能出書騙財)。孩子的皮只會更硬,你我筋骨卻日益鬆弛,比凶狠?我們還是洗洗睡吧。孩子的內在是浮動的,在他們還缺乏足夠的能力與資源滿足自己時,需要我們一次次陪伴練習。

不處罰,我會這樣做

我仍和各位一樣,在痛悔與再試一下的苦海中浮載浮沉。生活壓力與三個小孩的穿腦鬼叫,讓人無法不貪戀懲罰表象的魔力,但一時片刻力量足夠時,我會提醒自己,第一步不是興師問罪,避免指著孩子的鼻子大罵:「為什麼?」

一是你得不到好答案,就算得到了,當下只會顯示出你的衝動莽撞、愛亂罵人;二,孩子的內心戲可能是:「我不是故意的,就是不小心。」「我做不好,但不想承認。」「我怕跟你說會被罵。」或是被罵傻了,根本說不出話;很丟臉,充滿怒火,一語不發。

如果處罰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錯,學會負責,避免再犯」,「知錯」肯定是最重要的。當一個人被指著鼻子痛罵時,你可能沒有指鼻子這個動作,但孩子感受到的威脅和壓迫是一樣的,他有辦法走進自己的內心,承認錯誤嗎?被老闆痛罵工作績效差,誰有辦法真心承認,業績翻個兩三倍?

親子關係,家庭教養,處罰,犯錯,體罰,手足衝突

為了讓孩子知錯,同時也做到善後!(其實對忙碌的現代父母來說,這可能更重要)

在不處罰的前提下,我的步驟是:

1.不指責,大家先一起解決問題。

2.請孩子清楚說出剛才發生什麼事?他扮演什麼角色?做了什麼?現在覺得怎麼樣?想哭、想發洩憤怒,請先處理,結束後再講。

3.和他一起想,其他人可能有什麼感受?(當然苦主在下我的感受是一定要被看見的)

4.脈絡出來了,情緒被看見了,他打算怎麼做?(道歉、送禮物、或是自罰,請他發揮創意)

5.下次如何預防?其他人可以怎麼幫忙?

推薦閱讀:孩子犯錯,不用批評,只需問六句話就能讓他知道是非對錯!

「醜爸,就算你這個方式好棒棒、好溫暖,但他下次又再犯,怎麼辦?」

你可以接受自己在一件事上犯幾次錯?你希望別人接受你犯幾次錯後,才懲罰你?以這些答案為基準,放寬一些,也許就是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吧。

但請記得,每一次面對無助、害怕被處罰的孩子時,先照顧自己的怒氣。要罰,也多帶點理性。

父母厭世語錄:

不能處罰是要怎麼教小孩?都送給教養專家教好了!

醜爸勸世良言:

你的教養目標是什麼?處罰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我們願意給孩子幾次機會練習?給不了、受不了時,再罰也不遲!

親子關係,家庭教養,讚美,鼓勵,批評,情緒勒索

方智出版社】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執行編輯:Hovis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