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才抱」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父母應對哭的方式,塑造孩子性格
在家長課堂上,一位媽媽提問說,3歲的孩子遇到問題不會處理,只會哭,怎麼辦?這位媽媽舉了個例子:
因為快上幼兒園了,媽媽希望孩子多去戶外玩,多去接觸小朋友。但孩子有段時間總是不願去,一聽說要出去就哭。每次媽媽問為什麼,孩子只說“不想出去,不出去”,再問他或者堅持讓他出去,會哭得更厲害。
每每這樣的情況,奶奶就急忙走過來說,“不知道就不說了,不出去就不出去,在家玩也一樣”。在外面遇到和小朋友之間的問題,就更加是這樣,只會站著哭。
我們瞭解到,孩子白天主要由奶奶帶。老人帶得特別細心,有什麼問題還沒有等孩子說出來,就被解決了。一遇到問題或者難一些的事情,孩子一哭,奶奶就趕來,常常是抱著,連哄帶騙過去。
孩子遇事只會哭,確實是一件讓家長焦慮的事情。就像這位媽媽說的:“說小了,這個影響孩子即將到來的幼兒園生活和人際關係發展,說大了,這樣長久下去,孩子長大了有啥出息?”
解決先得懂原因
這位媽媽的話有道理,如果任其發展,問題可能真的不小。但是,只要家長明白原因,掌握方法,這個問題能解決。孩子碰到問題哭,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主要原因一個是心理因素,一個是方法問題。
首先是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往往是家長帶給他們的。比如家長遇到問題就迴避、責怪、不能忍受孩子承受挫折等心態。即使家長不說,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長生氣、焦慮、迴避或者不知所措的心情,在感受到這些心情後,他們表現出同樣的狀態。
不一樣的是,家長會通過壓抑情緒,或者通過呵斥孩子、打岔做其他事來掩蓋情緒;而孩子會通過本真的“哭”來表達。
心理學家科恩在他的書《遊戲力》中寫了這樣一個“第二隻小雞”的實驗,他這麼寫道:小雞們出生幾天後,我把它們一隻一隻地輕輕捧起,死死地盯著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鷹盯上獵物的樣子。等我把它放下時,小雞嚇得僵在地上不動了,開始裝死。大約1分鐘後,它蹦起來,重新四下走動。這就是從害怕到復甦的一次循環。
在第二步實驗中,我同時嚇唬兩隻小雞,結果它們一起裝死,大約持續了5分鐘左右。也就是說,它倆一起裝死的時間,比第一步實驗中單獨裝死的時間要長很多。
接下來第三步,我在嚇唬一隻小雞的同時,讓另外一隻在旁邊閒逛,結果被嚇的這只小雞僅僅在地上躺了幾秒鐘就蹦了起來。
科恩的結論是:受驚的小雞通過觀察第二隻小雞的狀態,來判斷環境是否安全。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如果是一隻“鎮定從容的小雞”,他會感受到,父母會有辦法,因此孩子也不會過於焦慮和不知所措。慢慢地,他們自己遇事也會學習這種狀態。
二是方法問題,即是否知道怎麼處理。一般是家長從小沒有給孩子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尤其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是引導孩子的好機會。在這位提問媽媽的案例中,一方面,孩子在幼兒園之前,年齡尚小,太複雜的事情還難以理清邏輯關係,需要父母輔助描述;另一方面,詞語的積累需要在日常過程中通過交流表達來提升。
但實際生活中,奶奶帶娃,遇到問題不需要表達太多,奶奶就心領神會,幫助孩子代勞。所以當孩子離開奶奶到幼兒園的集體中生活,就會出現遇到問題“不會處理,只會哭”的情況。
引導有方,孩子處事能力自然能提升
遇到問題,大人首先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不要迴避,不要怕孩子難受,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要有一種“面對問題,理解孩子,找解方法”的心態和思路。
第二,要理解孩子。在孩子幼兒階段,語言發展還不完善,沒有積累太多詞語、句子,不太容易表達出自己想說的內容。所以哭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不要因此責怪、批評孩子。
第三,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平復情緒。比如,對於幼兒期的孩子就開始引導,比如孩子說“不想……幹什麼事”時,我們要理解孩子可能有害怕、不敢等情緒,幫孩子表達出來,並接納孩子這樣的情緒。
如果孩子情緒比較強烈,家長可以溫柔地擁抱,並告訴孩子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媽媽小時候有時也會有這樣的心情…..”,來安慰孩子。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被安慰,會慢慢平靜下來。
第四,引導孩子表達事情。如果孩子因為詞彙不夠,說不出來,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帶著猜測幫孩子說出來,“是不是因為…..,所以……”;如果你說對了,孩子會點頭說是,如果你沒有說對,孩子一般會否定或糾正,再繼續問簡單的問題,幫助孩子學習和組織語言。
怎麼應用?
開篇的那位媽媽,在我們幾次指導下,最終幫助孩子戰勝了困難。在奶奶出去買菜的時候,她和孩子溝通“去戶外玩,多接觸小朋友”的事情。在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停止焦慮和氣惱,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問:“寶貝,你是不是不喜歡出去接觸小朋友?”
孩子邊哭邊點點頭:“不喜歡。”
媽媽:“哦,媽媽之前沒有想到你不喜歡。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孩子繼續哭。
媽媽:“是什麼事情讓你害怕嗎?”
孩子哭得更大聲:“是害怕。”
媽媽蹲下來擁抱著孩子,發現自己以前只是自己焦慮,希望把孩子推著出去,而不會想去理解孩子。媽媽共情孩子和安慰孩子後,孩子慢慢平靜。告訴媽媽,有一次玩滑滑梯,被別的小朋友推了。媽媽這才恍然大悟,中間發生了一些事情自己根本不知道。
後來,媽媽問奶奶事情的原委。奶奶說因為孩子大哭,沒辦法安撫,就帶著他離開那裡去別的地方玩了。因為這類事情,大人從未教孩子怎麼去面對和處理,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裡。對他來說,“躲”在家裡,奶奶護著,是最安全的選擇。
在平復孩子情緒後,媽媽告訴奶奶,遇到孩子哭就慌別怕,更不要著急帶著孩子迴避問題。而是需要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她演示給孩子和奶奶看,如何解決問題,還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敢於面對這些“不和諧”的人際事件了。
經過這樣的引導和日常鍛鍊,孩子逐漸變得更自信,面對問題,很少哭,會自己嘗試處理了。
這位媽媽總結道:“回過頭看,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大人的問題”。
推薦閱讀:
三歲看「天賦」,七歲「個性」!每個孩子都不同,爸媽不要強迫修正
讚美孩子別說「你好棒」! 錯誤誇獎,會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我要回應
2020-11-18 11:14:41
2020-11-18 10:24:53
2020-11-18 10:19:19
2020-11-18 10:05:32
2020-11-18 09:45:32
2020-11-18 08:54:22
2020-11-18 08:48:11
2020-11-18 08:36:20
2020-11-18 08:17:33
2020-11-18 07: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