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溫柔教養」絕對不是放棄管教!我不打孩子不代表我沒教好

「溫柔教養」絕對不是放棄管教!我不打孩子不代表我沒教好

教養,親子教育,教育,家庭教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教育理念
▲圖片來源:嬰兒轉運站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曾多聞

每個世代都有主流的管教方式,近年來「溫柔教養」逐漸成為主流。但什麼是溫柔教養?不打孩子,是不是就是不管教孩子?

每次我寫自己為什麼不打孩子的文章,就會有熱心網友神預言:「妳的孩子以後會變得不服管教、無法無天。」我從一開始認為對方不是古董就是酸民,到後來逐漸發現,原來在溫柔教養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還是有一群家長,以為不打孩子就是不管教孩子。

這是完全錯誤的。

教養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每一代家長都在摸索中學習如何養出懂得尊重、關懷、有能力貢獻社會的子女。每一代家長都在辯論什麼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教養,親子教育,教育,家庭教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教育理念

▲圖片來源: photo-ac

溫柔教養(gentle parenting)在近年逐漸成為主流,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更新了預防毒性童年壓力指南,建議家長捨棄打罵,與孩子建立堅定親密的關係。

不打不吼孩子,不表示不能對孩子說「不」,不表示捨棄界線,不表示孩子能為所欲為。根據《溫柔教養書》(暫譯,The Gentle Parenting Book)的定義,溫柔教養是權威教養(authoratiative parenting)的分支,不是權威教養的反面。權威教養是1960年代的主流,是一種高度要求也高度支持孩子的教養方式。而用溫和堅定的方式來要求和支持孩子,堅持界線,充分關愛,這就叫做溫柔教養。

教養,親子教育,教育,家庭教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教育理念

▲圖片來源:嬰兒轉運站 劇照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預防毒性童年壓力指南的起草人Andrew Garner醫師說,溫柔教養是一種兼顧「聯繫」和「結構」的養育方式。聯繫是仁慈、溫柔,隨時以溫暖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需求。規範是給孩子規矩、對他們寄與厚望、幫助他們培養技能。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很清楚了,不打不吼罵不是放棄管教,而是採用更科學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Garner醫師說,很多孩子被打罵,只是因為他們表現得像個孩子,因為他們的神經成熟度還沒有達到可以自我控制的程度,家長無心或無力支持他們,就打罵一頓了事。

教養,親子教育,教育,家庭教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教育理念

▲圖片來源: photo-ac

例如,當手足發生衝突時,打罵教養的步驟是:

1. 對孩子講道理(不要跟弟弟吵架!)
2. 講道理無效,改用吼罵(叫你不要跟弟弟吵架!)
3. 吼罵無效,棍子拿出來打下去
4. 家長自我合理化(我已經筋疲力盡了,如果能用講的,誰想用打的?都是小孩逼我的!)

溫柔教養的步驟則是:

1. 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感受(你很生氣,因為弟弟搶了你的東西對嗎?媽媽理解)
2. 跟孩子討論他們享受這段關係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你也喜歡跟弟弟玩,對不對?)
3. 陪伴孩子冷靜下來(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經營這段關係,跟弟弟好好相處)
4. 跟孩子一起找出解決方式。

教養,親子教育,教育,家庭教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教育理念

▲圖片來源: photo-ac

所以,溫柔教養絕對不是放棄管教,而是捨棄「一打見效」的方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幫每一個孩子找出適合自己冷靜下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孩子可以藉由畫畫或其他表達自我的方式冷靜下來,有的孩子可以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藉由獨處冷靜下來,有的小孩可以藉由堆積木等重複的動作冷靜下來。每個孩子都一定有可以冷靜下來的方式,要靠爸爸媽媽耐心幫他們去發掘。

不打孩子,不是不管教孩子。不被打的孩子不會變得無法無天,他們會長成更成熟、更能自我覺察、更能貢獻社會的大人。

曾多聞】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我只是輕輕打一下」分化親子關係從這開始

打罵教育真的有效嗎?哈佛研究指出:體罰可能影響孩子大腦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