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校長媽媽50年的教養智慧】想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態度很重要

【校長媽媽50年的教養智慧】想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態度很重要

▲圖片來源:《最好的我們》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黃美鴻

培養同理心,父母態度很重要

有一天,兩個孫子放學回來,在客廳玩耍,不到五分鐘就開始吵鬧。

我探個究竟,竟然是大孫霸道地搶走小孫的鹹蛋超人,而小孫堅持不放手,引發了哭鬧的緊張衝突。我把念小三的大孫請過來,輕聲婉轉的問:「如果你心愛的東西被人搶走,你會怎樣?」

大孫瞪大雙眼,想了一下說:「我會很難過!」然後他馬上就把鹹蛋超人還給弟弟。小孫破涕而笑,一場因為缺乏同理心而引發的小風暴就此消弭。

像這類「搶別人的玩具」、「想要的東西就要立刻得到」、「認為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等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很常發生在孩子之間,父母要培養一個會講道理的孩子不難,但要教出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就不是那麼容易。依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同理心並非天生擁有,而是靠後天慢慢練習的。現在就來談談如何讓孩子學習擁有同理心。

開啟孩子同理心的鑰匙,就是爸媽親自示範對他們的同理心,讓他們經歷怎樣被同理對待的感動,以及領悟這種感覺有多麼不一樣,讓這種經驗不斷累積。爸媽同理孩子,不僅可建立孩子對爸媽的信任感與深厚感情,更有助於爸媽教導孩子好的價值觀和行為。

爸媽在生活中對其他人展現同理心就是很好的機會教育,例如友善對待餐廳的服務員、商店的店員、收垃圾的清潔員等,千萬別對他們視若無睹,應給於高度的尊敬和同理,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會學習父母的態度。

帶孩子多接觸人群

多帶孩子與人互動,從生活中累積同理的經驗,像是日常帶孩子到公園樂,當孩子觀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遊樂設施而傷心時,爸媽便可描述這種感覺給孩子聽,例如:「我想那個小朋友玩不到遊樂設施一定覺得很難過。」

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情況,就能運用經驗展現同理行為。如果小時候沒有建立起彼此分享感覺的習慣,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拉近親子間的關係了。

透過遊戲學習與他人互動有些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烈,爸媽可運用繪本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學習同理心,比如《不是只有自己的事才重要》故事中,蟋蟀出門去拜訪朋友們,結果大家都遇到了一些問題——瓢蟲遺失了身上的一個斑點,緊張地尋找著;蜜蜂的翅膀被細繩纏住了,飛不起來;蜘蛛手忙腳亂地趕工做絲球;但蟋蟀並不認為這些事情有那麼重要,所以牠並沒有幫助牠們就離開了。直到牠回到家裡,想要演奏最喜歡的小提琴時,琴弦卻「啪」的一聲斷掉了……。

在親子共讀中,父母可幫助孩子標示感覺,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

另一本繪本《為什麼不行》也是非常適合生活與機會教育的幽默故事,書中的鼴鼠覺得超級奇怪,牠又沒做什麼給大家帶來麻煩的事,為什麼石頭們竟然一個個拚命擋住他通往地面上的通路! 透過故事中鼴鼠的各種行為,藉此教育孩子的基本禮儀,不要在無意中成了「自覺無辜的鼴鼠」喔!

在閱讀過程中,爸媽還可和孩子互相扮演不同角色,各自發表自己的心情;然後再對調角色,一起討論不同身分的感受差異。一來,提醒孩子做任何事情時,都要運用同理心,設身處地替周遭人想一想。

孩子跟我們一樣,有時候不是不願意同理別人,而是碰到了很大的壓力,瞬間爆發憤怒、羞愧等負面情緒,這時如果能幫孩子處理對他人的偏見,就能釋放同理心。例如:當我們看到孩子不開心時,跟他聊聊心事,讓孩子說出心情不好的感覺是什麼,是覺得失敗還是傷心、生氣,鼓勵他把原因說出口。排解掉負面情緒後,就能轉向正面的思維。

在學校數十年的經驗,我發現愈有同理心、愈懂得幫助他人的孩子,經常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人際關係,這些孩子在學校、社會,甚至長大在職場,都有很優質且亮眼的展現。

同理心也是解決衝突的好幫手。孩子如果跟人有衝突或遇到身邊的人發生衝突,可以提醒孩子換個角度從他人的立場想一想,或是練習角色扮演。這樣互相理解後,通常較能一起找出化解衝突的好方法,把危機和暴衝點降到最低,達到共好的人際生活。

陪伴筆記

觀察孩子在哪一方面的同理心較不足夠,例如不太懂得分享、或是不太記得對別人的幫助說謝謝,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如上述《為什麼不行》繪本中的角色,來練習去理解他人的立場。

教養,同理心,分享

▲校長媽媽50年的教養智慧:消除你的育兒焦慮,養出孩子的好品格與生活力

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校長媽媽50年的教養智慧:消除你的育兒焦慮,養出孩子的好品格與生活力

推薦閱讀

教養秉持3原則 家長養出天才孩子不是夢

心理特質會遺傳!「這4種」心理特質與教養方式相輔相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