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全家都健康 »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雖然雙胞胎女兒AB寶升大學學力測驗已進入倒數計時,可是她們仍將周末假日午後全家人一起登山散步視為很重要的休閒舒壓的機會,我也很珍惜這個與她們自在聊天的時光。

六月下旬,她們已考完期末考,暑期輔導尚未開始,也許是心情較輕鬆,B寶要求要走遠一點,於是我們就離開步道,繞向往溪谷的小徑。想不到走沒幾分鐘,就遭到從草叢裡飛出一大群蚊子的攻擊。

我們愴惶地逃回步道,A寶忽然想起:「最近報紙又在呼籲要大家提防登革熱,我們會不會被傳染登革熱的蚊子咬到?」

登革熱的病媒蚊只有兩種

我笑笑說:「不會啦,因為台北地區最近都沒有登革熱的病例,所以我們不可能被傳染的。」接著又補充:「在台灣兩百多種蚊子中,只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兩種會傳染登革熱。這兩種蚊子的腳像雨傘節或斑馬一樣,黑白條紋交錯。白線斑蚊全台皆有,但是埃及斑蚊只分布在北迴歸線以南,大概是因為牠們幼蟲孑孓成長的環境溫度不能太低的關係吧?」

B寶以為抓到我的語病:「為什麼你說附近沒有登革熱病例,我們就不會得到?

我為B寶鼓鼓掌:「好問題。因為登革熱的患者在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五天之中,是所謂病毒血期,在這六天之內蚊子叮咬了患者,蚊子就帶有病原,蚊子在帶原的八到十二天後可傳染給人。因此,若站在防止疫情擴大的角度而言,有所謂防疫的黃金七天,也就是在發現有患者的七天內,撲滅患者居住附近的所有蚊子,就可以控制感染擴大。不過這必須醫療及檢驗單位的警覺心足夠,再加上技術不錯,才能及時確認患者的疾病,好保握那黃金七天。這也是當政府一旦發現某個登革熱患者,附近區域一定要強制噴藥滅蚊的原因。」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A寶問:「蚊子會傳播很多疾病,為什麼媒體單單只報導登革熱呢?」

我點點頭表示贊美:「不錯,A寶也提出了好問題。的確,蚊子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昆蟲,能對人類傳播至少二十來種疾病,甚至每年造成全世界數百萬人的死亡。不過對於台灣地區來說,只有登革熱會造成較大規模與較嚴重的傷害,其他傳染病大致都在適當的控制之下。」

A寶繼續問:「感染到登革熱很嚴重嗎?」

我回答:「登革熱有四種類型,若你被帶有某一類型病毒的蚊子咬到,會高燒與骨頭酸痛,持續約一星期,經過適當治療,大概死亡率低於百分之一,甚至有些人不會出現症狀。討厭的地方是,若你倒霉的被另外一隻帶有另一種登革熱病毒類型的蚊子咬到,那就麻煩大了;因為病毒的交叉影響會成為出血性登革熱,會有高達一半的致命機會。」

AB寶哇了一聲:「那實在太可怕了!」

我歎口氣:「台灣原本登革熱絕跡了好幾十年,直到二十多年前,從境外移入後變成了本土病例,就開始年年出現,甚至每幾年就會有較大規模的流行。」

A寶很好奇:「台灣公共衛生這麼進步,難道沒有辦法根絕嗎?」

我想了想,回答說:「蚊子在飛的時候很難消滅得完全,但是蚊子幼蟲必須在水中成長,所以可以在這個階段阻斷牠們的生活史。這兩種傳染登革熱的蚊子,牠們的幼蟲是生活在較乾淨的積水中(髒水溝或稻田間反而不見踪跡),因此都市裡下過雨後,只要積水的地方或容器(花盆的承水盤等等),都是牠們產卵滋生之處。這是為什麼台灣南部夏天之後病例增多,除了天氣熱,也有下雨容易積水的緣故。現在大家都只依賴政府噴藥消滅蚊子,其實防治登革熱不能倚靠噴藥,除了蚊子產生抗藥性外,化學藥劑多少對人還是有影響,最好的方法是去除積水、消除幼蟲可能的成長環境。若是一旦有人發病,再以噴藥殺死帶病原的蚊子。」

【疾病百科】都市裡致命的傳染病

蚊子對生態也有貢獻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一個小常識,就問她們:「妳們知道蚊子主要靠什麼維生嗎?」

B寶說:「難道不是吸動物的血嗎?」

我說:「其實蚊子主要的食物是糖水或花蜜,而且只有母的蚊子在產卵之前才會去吸血,只要每吸飽一次血,就可以產一次卵,一直到母蚊子的壽命(一個月左右)結束前都可以不斷產卵。神奇的是,蚊子每次吸血的量可以達到牠們體重的二、三倍之多呢!」

AB寶嚇了一跳,A寶追問:「為什麼產卵前要吸血?

我回答:「為了刺激卵巢的發育,有研究說,蚊子需要從血液裡獲得蛋白質,以便製造卵發育所需的卵黃素,因為蚊子本身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的胺基酸。而且牠們一次產卵可以高達五百顆這麼多呢。」

B寶揉著被蚊子咬的腫塊,恨恨地問:「可惡的蚊子,對生態到底有什麼貢獻啊?」

我不禁哈哈大笑:「任何物種在自然界中一定有牠存在的理由與貢獻。比如說,蚊子是青蛙和鳥類的食物,而且身軀細小的蚊子,剛好可以為一些蜜蜂、蝴蝶都鑽不進去的小花傳播花粉。另外,蚊子傳播疾病,其實也有助於調節人口或動物族群的數目啊!」

A寶想了想:「有人說,人類太多,造成許多物種的滅絕,所以人類是地球滋生的癌症,不斷增生,沒有可以制衡調節的機制了!」

我感慨著作結論:「沒有錯,人的聰明才智與科技,已經使得人類幾乎沒有天敵,人口的數量已經形成整個地球生態極為龐大的負擔。人類應該控制人口成長,同時必須盡快找出與自然萬物平衡共存之道,才不至於發生盛極而衰的崩潰啊!」

 

【自然教室】回到生命最開始的地方

 【野人文化: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李偉文的200個環境關鍵字】授權轉載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野人文化

野人,種出一望無際的閱讀森林。2004年栽育第一顆種子,初以環保小說萌芽,後以親子教養書茁壯,繼以華文歷史小說耕耘,續以歐美、日本經典文學開疆闢土。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