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婚姻真心話 » 不把框架加諸在對方身上,你們之間沒有「必須」也沒有「應該」

不把框架加諸在對方身上,你們之間沒有「必須」也沒有「應該」

兩性關係
▲圖片來源:我可能遇到了救星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黃啟團

前面我們講清楚了,承諾是人的理性選擇,是智性之光。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會破壞承諾呢?既然承諾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破壞承諾當然就是非理性行為。

什麼是非理性行為?非理性行為就是那些由非理性信念導致的行為。什麼是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艾里斯在一九五五年首次提出的,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引發個體情緒失調和行為失常的偏頗想法,其特性為無彈性、非事實依據、不合邏輯。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誇張的、絕對化的、完美主義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負面情緒及造成困擾的荒謬想法。

艾里斯認為人天生就具備了非理性的人格傾向,因此每個人的思考或多或少都以某種無效或頑固的方式進行,再加上父母、師長或傳媒的影響,因而產生了許多不合理、不具邏輯性或與事實不符的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徵:

絕對化

即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一件事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常常帶有「必須」和「應該」的特點,講話時也常常帶有「必須」、「應該」等字眼。持有這種非理性信念的人很容易產生失敗感和挫折感,導致失落、自責或受到憂鬱等情緒、行為的困擾。

比如,在婚姻中會有如下這類信念:

「你必須在我生日時送我禮物,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你應該懂我,你連我想要什麼都不知道,跟你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你必須按我的方式去做,否則我們就離婚。」

當你內心有一個「必須」或者「應該」式的想法,而對方並沒有按照你的「應該」去做時,也就是說,現實中的「如是」與你心中的「應該是」就會發生衝突,你就會感到痛苦,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在情緒的推動下,你可能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還記得在前面「冰山原理」那邊我講過林文采博士那個個案嗎?案主因為先生在她生日時沒給她買蛋糕,因此決定跟先生離婚,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行為。

極端化

先說一個故事。有位女案主在找我做婚姻諮詢時,說她現在受不了她老公那聒噪的吉他聲和他那走調的歌聲,她老公一抱起吉他,她就煩。但不知為什麼,當年老公追她的時候,她卻感覺他的吉他和歌聲那麼好聽。

她還記得,老公是她大學的學長,比她高一個年級。當年為了追她,每天抱著吉他在她宿舍的樓下給她唱歌,好多舍友都受不了他的歌聲,紛紛用礦泉水瓶砸他,要把他趕走,唯獨她覺得他的歌聲十分動聽。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極端化的例子,當年由於荷爾蒙的作用,她只看到對方美好的一面,遮蔽了不好的一面;而現在,由於某種原因對老公感到失望,就反過來只看到老公不好的一面,遮蔽了好的一面。這種非黑即白,執於一端的現象就是極端化。這類信念常見於兩大效應。

第一種叫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美好一面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現象。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從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由此形成一種好的「成見」。

光環效應在初戀時最為常見,那段時間由於荷爾蒙的作用,會無限放大對方的優點,無視對方的缺點,在你眼中,他幾乎是完美的存在。

兩性關係

▲圖片來源:我可能遇到了救星 劇照

光環效應在出軌時也會起作用,由於距離所產生的美化效果,別人的老公/老婆都是完美的。在光環效應的作用下,人會產生非理性行為。比如,不少少女為了一個想像出來的完美對象,不惜對抗父母的反對毅然與對方私奔,最後遺憾終身;也有人因為別人老公/老婆的幾句溫暖的關懷而誤以為這個人才是完美的伴侶,甚至以身相許,導致家庭破碎。

第二種叫號角效應,又稱為「惡魔效應」或「魔鬼效應」。與「光環效應」完全相反,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反向誇大的負面印象,就像中國人看妖怪一樣,一旦認為你是妖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一旦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就會形成一種全盤否定的「成見」。

號角效應常發生在關係的失望期,當一方對另一方感到失望時,就會放大對方的缺點,遮蔽對方的優點。在這種非理性效應的作用下,一個人很容易會產生衝動情緒,從而導致離婚、出軌等違反承諾的行為。

以偏概全

即憑藉自己對某一事物所產生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表現為:一方面對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常常憑自己做某件事的結果好壞來評價自己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就是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產生焦慮和憂鬱情緒;另一方面對別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其結果就是一味地責備他人,並產生敵意和憤怒的情緒。

在婚姻中,以偏概全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伴侶某一次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就會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了;一次犯了一個小錯,就判斷對方是個渣男∕渣女;一次遲到就認為對方是個不講信用的人。

不管是哪一類非理性信念,都會導致破壞承諾的行為,給對方造成傷害。而且,這種傷害遲早有一天會反饋到自己身上,因為,任何缺乏整體平衡的行為,都會害人害己。

合理化

所謂「合理化」,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欺騙。當一個人在騙自己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在說謊。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當人們一旦認定了某件事,或設定了某個目標後,可能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來的目標就算已經變得很荒唐,但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人們總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從而看不到真正的事實。

合理化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在無意識中,人們會搜集證據為自己的行為做合理的解釋,以掩飾自己的過失,緩解焦慮帶來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合理化表現通常有如下三種:

1.酸葡萄式:這個機制引申自《伊索寓言》裡的一段故事,對於狐狸來說,吃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人類也一樣,當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能力不夠而無法取得時,就加以貶抑和打擊,這種合理化模式稱為酸葡萄式。

2.甜檸檬式:狐狸吃不到葡萄,肚子又實在餓,就摘了一個酸澀的檸檬充飢,邊吃邊說檸檬是甜的。有時人們也會像這隻狐狸一樣,當我們無法得到更好的東西時,就會發展出另一種防衛機制,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的或擁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擇,努力去強調事情美好的一面,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這種防衛機制會妨礙我們去追求生活的進步。

3.推卸責任式:這種防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的責任,推給其他人或環境,從而讓自己的心靈保持平靜。這種方式在婚姻中最為常見,在兩性關係中,我們總會把責任推給另一方,總認為問題是由對方造成的。

以上三種合理化表現其實都是在說謊,只是這種說謊並不是欺騙別人,而是在欺騙自己。這個欺騙自己的過程,就是「合理化」。合理化是找藉口讓自己內心更好受的一種非理性思維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這也是導致婚姻破裂的一個原因。

兩性關係

▲圖片來源:我可能遇到了救星 劇照

如何才能增加婚姻中的承諾

既然非理性信念會讓人受苦,那該怎麼辦呢?面對非理性信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讓其理性,也就是讓當事人看清楚事情的真相。當然,沒有絕對的真相,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無限趨近於真實。

什麼是「理性」?我在《別人怎麼對你,都因為你說的話》一書中對理性已做了詳盡的講解,下面摘錄小部分,讓本書變得完整。

什麼是理性?理性和非理性相對,指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問題。理性思維下,人們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憑感覺做事情,而是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並訴諸行動。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兒是理性的代表人物,他是二元論及理性主義者。他所發明的卡氏座標系至今還廣為使用。什麼是卡氏座標系?對於那些不喜歡數學的讀者來說,我猜他們馬上會想:這是一個數學座標,跟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做或者不做一件事,一定有它的好處和代價。比如,假如你有一位朋友婚姻遇到了問題,他問你:「我是否應該離婚?」

你該如何回答呢?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你回答「離」或者「不離」,然後找理由證明你的觀點,這就是「合理化」,是一種非理論的行為,因為,從卡氏座標系裡你可以看到,你只是看到了四個象限中的一個,就像中國經典故事〈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樣,你的認知是狹窄的、片面的。

那理性主義者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他會問如下四個問題:

1.離,有什麼好處?

2.離,有什麼代價?

3.不離,有什麼好處?

4.不離,有什麼代價?

問完這四個問題之後,他會反問朋友:那你離,還是不離?

從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理性思維已經比合理化全面太多了,可是,這依然是不夠的,因為卡氏座標系雖然有四個象限,但依然是平面的、二維的。在二維的世界裡,不管如何擴展,依然還是有限的。比如土地,就算你不斷拓寬你的領土,你最大限度也不過是擁有整個地球。但如果你增加一個向上的維度,你可以擁有整個宇宙。所以,維度越低,局限越大。

非理性行為,心理,愛情

▲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真正的愛,是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實用心理學導師黃啟團最新代表作!

推薦閱讀
面對家庭日復一日的言語暴力,在有毒關係中繼續忍耐才是「孝順」嗎?
替世上所有的金智英加油!請記得第一個身分是自己,媽媽才是第二個身分

平安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真正的愛,是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實用心理學導師黃啟團最新代表作!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