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手足吵架!10招搞定手足紛爭,爸媽千萬別執著在「道歉」
有兩個或以上小孩的父母,經常會為一件事情煩惱不已,那就是手足相爭。有次我去朋友家拜訪,就碰到了這樣的場景。
前秒吵架、後秒和好的手足
朋友生了兩個孩子,女兒9歲、兒子7歲,兩個娃都屬於活潑好動的性格,喜歡的東西又差不多,因此老是為搶玩具、看電視吵個沒完。前一秒他們還相安無事,下一秒鐘就衝著彼此吼叫,弟弟有時候還會對姐姐發起身體攻擊,比如捏她、抓她、捶打她等等。
朋友每次都會細心開導,讓姐弟兩輪流玩,十幾分鐘過去,又是重複地尖叫、哭泣和相互攻擊。次數多了,朋友也有點不耐煩了,於是嘗試將姐弟倆分開,沒過幾分鐘,他們兩個又求著大人再讓他們玩在一起。
小孩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我忍受你跟我搶玩具,但不能忍受你不跟我玩。其實我也能看出姐弟倆的媽媽,也就是我朋友在積極地介入調停,奇怪的是,她越是想要顯得公平,孩子反而越不想接受.
只要她對姐姐輕聲細語地說,你先讓弟弟玩這個,等一下再讓你玩,姐姐就會噘著嘴說“為什麼每次都要讓他先玩?!”
手足之間為什麼愛吵架?
手足相爭,歷來是大多數父母教養之路上面臨的一大難題,並且這是父母認為最無法預防的突發狀況。
對於接收了爆炸資訊的現代父母來說,有時候可能會產生困惑,是不是應該遵循很多育兒專家的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相互之間的衝突?很多情況下,一旦父母以裁判的角色介入孩子之間的衝突時,往往只會讓局面變得更嚴峻。
作為局外人的父母,很難去判斷準確到底是哪個先動手的,以及失控狀況是由哪個舉動挑釁而起的,父母要是維護其中一方,只會加深另一方的不滿憤慨而已。
研究表明,對資源的競爭是導致手足衝突的主要原因,除了物質方面的爭奪,還有父母的注意力和“不公平”的偏袒。孩子會感到不被父母公平對待心理失去平衡,繼而用攻擊兄弟姐妹來作出無聲的控訴。
此外,父母的行為模式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們之間的和睦關係。經常爭吵的父母,往往會讓家庭內部的憤怒情緒升級,孩子們受身教“感染”,一旦情緒爆點被觸發,就會模仿家長的所為,將敵對情緒傳遞給身邊人,特別是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
父母如何介入孩子們的爭吵?
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手足衝突,並鼓勵他們和睦相處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勞拉·馬卡姆(Laura Markham)博士認為,父母要扮演好聯結和潤滑的角色,不要害怕或者避免手足相爭,而是要利用機會讓孩子們學習如何解決糾紛,在競爭中找出合作的方法與能力。
要把精力放在協助孩子們相互溝通上面,不要過度執著於道歉這個動作。只要父母幫助孩子表達出內心的需求、真正能聽進去對方所說的話,孩子也會在過程中培養同理心,學習到更深層次的修復衝突,到那時道歉其實沒有那麼必要了。
關於具體如何做,勞拉支出了以下幾招,父母們可以藉鑑一下。
1.保持冷靜
研究顯示,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管理他們的脾氣,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自己要做到保持冷靜。因為孩子是需要去感受父母創造的是一種“抱持性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也就是孩子在陷入混亂衝突的時候,父母所能提供的安全的包容環境。如果你能夠溫和地安撫你的孩子,他們也會慢慢學會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而這正是學習管理自己情緒的第一步。
2.不要選邊站
只要父母介入,就要擺正態度、對他們一視同仁,切忌選邊站或糾結於到底哪方先挑釁的。父母要摒棄掉“大的讓小的”的教育觀念,而是要將重點放在紓解和調適大的孩子的心態上,只有把大孩子教好了,小的那個自然就會跟著學好的。
3.設立基本規則
設立相互尊重的標準,比如不能傷害人、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家中的物品,一旦有人違反了而辱罵家人或者不尊重對方,他們就要自己去彌補行為對關係所造成的傷害。同時也要強調,如果孩子爭吵後又央求著繼續玩在一起,而父母必須再次插手調停,他們就必須各自分開去冷靜。
4.找出孩子潛藏的感受
相比僅僅強調孩子的憤怒,找出他背後隱藏的感受比如受傷和恐懼,能有效地緩解孩子的怒氣。
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對弟弟很生氣,因為他說你很愛哭,這是不是讓你很受傷”,當孩子說道“我恨他”時,這時候父母要引導她,恨並非是一種感受,它更是一種態度和立場。
有時候,人們憤怒到了極點就會覺得恨極了某人,即便是對我們所愛的人。但我們可以一起去告訴弟弟,他那樣說你讓你多難過生氣,以致於你都不想再跟他玩了。
5.提供情緒處理的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被憤怒情緒影響到無法冷靜下來,可以讓他去浴室、關上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房間裡用盡力氣朝床上丟枕頭,或者採用溫和一點的做法,就是用畫畫表達不滿。
6.教授問題解決技巧
對於大的孩子,可以提醒他,大孩子享有一些特權比如可以比較晚睡,但同時他也要兼具一些特別的責任,就是絕對不能傷害比他小的孩子。
遇到衝突問題,用雙贏的概念教授一些基本談判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比如零食平分,一人負責平分,另一人就可以先拿;玩具或遊戲爭奪,提議先玩一個人的遊戲,另一個人的遊戲就要玩久一點。
7.培養同理心
引導孩子去明白對方的感受,“你看看姐姐她哭了,我想她一定很受傷”“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讓她感受好一點呢”,在平日的親子相處中,父母也要對孩子的感受多給予同理心,這是他們發展他人同理心的重要基石。
8.培養合作精神
留意每一個發展手足團隊合作的機會,並給予適當的獎勵。可以嘗試設立一個“合作罐”,只要孩子之間沒有爭吵地、友愛地共同完成一件家務事或者其他事情時,就在裡面投入一個硬幣;當他們爭吵時,就拿出一個或者更多的硬幣,視具體情況而定。
等到硬幣越積越多,再讓孩子共同決定如何使用這筆錢。
9.絕不體罰孩子
盡量不要採用任何形式的吼叫、毆打或者連坐式的處罰,這些行為只會告訴孩子,高壓脅迫是達到目的的一個可行方式。
已有研究證實,受到體罰的孩子情緒會變得更加憤怒,也更容易和他人起爭執,也比較容易重複不良行為。相反用正面積極的紀律,不但會增強親子之間的關係、讓他們更願意守規矩,也為他們示範如何理性處理憤怒情緒。
10.他們還只是個孩子
大的孩子打了小的那個,不代表他會變成一個殺人犯。父母固然要教孩子不要對別人做任何不好的事情,但不代表你就可以片面地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會學起來的。
我們都是從孩子慢慢長大的,小時候難免會對其他手足生氣,甚至會做出一些應激行為,但成年後的我們學會地控制住了情緒,思考問題也不再非黑即白,這是成長的禮物,同樣地我們也要多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
推薦閱讀:
手足打架讓媽媽好崩潰!如何處理才公平?兩步驟正確處理法
手足吵架,天經地義!為什麼不該強迫孩子道歉?爸媽處理手足衝突時的「7要」
我要回應
2022-07-22 01:43:01
2022-07-22 00:06:09
2022-07-21 22:50:13
2022-07-21 22:40:19
2022-07-21 2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