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0-2歲 » 別再盲目跟從!進入幼小銜接前,先想想「你和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別再盲目跟從!進入幼小銜接前,先想想「你和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寫作業,小一,幼兒園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幼小銜接”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而且是跨國界的。我以前就提過,一個概念過於熱門,過於火的時候,我反而會提醒自己,要退後一步來看,而不是趕緊加入大隊伍。那我的方法和小D小的時候大家在思考是否要送早教班的思路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的是什麼?

我和我女兒的狀態是什麼?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並不是很多人會去思考第二個問題。我把父母分類為兩種,一種是焦慮型,經常不自覺地會進行比較,容易跟風不然會出現不安全感。他們選擇從眾,是因為那是一個更加安全的不出錯的方式。

另外一種是堅定型,就是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帶娃,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見解,會挺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願意因此一步一步推進,即使和周圍人都不那麼一致,他們也不介意。

這兩類並沒有褒貶,都是各有不同。但有一點需要肯定的,就是我們自己要對自己誠實,明白自己是什麼類型的家長。

從我角度來看,焦慮型的家長可以適當進行一下幼小銜接,這是讓他們安心的策略。比如我自己,就是後者,那麼對我來說,是否進行幼小銜接不是那麼必需了。但這只是單一維度,接下來還要回到孩子。我把孩子也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快而廣的孩子,就是那種我們老人經常會說的“聰明,但是容易飄”的孩子。他們學習很快,經常一講就通,但似乎懂了就沒有興趣去精益求精了。

第二類是慢而深的孩子,他們不是那種傳統意義非常聰明的孩子,上手會慢一點,但一旦理解了,反而更願意自己在那裡琢磨,越學越深入。

仍然要強調一下,這兩類孩子也沒用絕對好壞的,關鍵還是因勢利導,都是有策略去引導的。我會建議第二類的孩子可以進行一下“幼小銜接”,幫助把小學要學的”大骨頭“拆分一下,提前讓孩子掌握一點。

而第一類的孩子,如果要進行幼小銜接,反而要注意避免”三年級現象“。因為提前懂了一點皮毛,上了小學後反而會忽略上課認真聽講等這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養成,到了三年級反而就落後了。

像小D就是第二類的孩子,那麼即使作為父母,我們不是非要進行幼小銜接的,但針對小D的狀態,我就會有策略地進行一些。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要提醒大家,即使每個人都在進行“幼小銜接”,每個家庭銜接的內容、目的和方法一定是不同的。千萬不要脫離了自己,跟隨大流,這樣效果肯定不會好。聊完了這個大前提後,我再來說說四個大原則。這對我來說,是比具體做什麼更加重要的事情。

寫作業,小一,幼兒園

建立自信心

這個自信心是父母先要建立的,就是對於孩子的信任。我曾經在《每個孩子天生是雄獅,卻被我們最終養成了小貓》里和大家分享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隨機分班的兩個班級孩子,因為一個班級的孩子被告知他們是額外篩選過的,他們更加聰明成績會更好,結果期末考試這個班級的孩子的確就成績更好了。這種“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我們父母需要穩,要真的相信我的孩子不比他人差,即使差也是暫時的。

當然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而且基於我之前提到的父母和孩子的自我評估。當你可以深刻了解自己和孩子後,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你都能帶著思考去應對,而不是一味的應激反應。

孩子成績差了,我擔心的不得了->這時你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想到最壞結果,你心裡突然就有個聲音提醒自己,我就是個容易焦慮的父母。當有了這個察覺後,我們再來談“解決方法”,就會更加全面完整。

父母的狀態穩定後,再來說孩子。孩子也是需要有這樣的信心,就是自己並不比他人差,短暫的不夠好,我是可以努力去提高的。
我和大家分享過,我小時候就是沒認過字、沒學過算數就直接上小學的。一年級的時候的確就是落後的,起跑線都不一樣啊。

我媽媽當時就很愁啊,天天在我旁邊說,“你要努力啊,你多學啊,你比別人笨太多了”。父母的這樣的狀態本身是起不到激勵作用的,反而會打擊孩子脆弱的自信。

當時拯救我的就是我爸爸的那段話,“字這種東西太容易了,你看看我們身邊的大人,有誰不認識字的。你不是笨,只不過他們提前學了,現在是在複習,所以比你厲害。你現在開始學,沒多久也能掌握的”。

這個對比就能看得出我爸爸和媽媽的類型就是不同的,而更加關鍵的是,我爸爸的這段話讓我對自己重新有了信心。將心比心地想,要讓一個孩子願意學,甚至是願意趕上來,我們需要給她描繪一個燦爛的、可達到的未來。

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接受“我就是笨,我要多花時間才能掌握”,他怎麼可能就此努力?人的邏輯都是這樣的,如果我再努力也無法掌握,或者再努力掌握的也不夠好,那麼我為什麼要花這個力氣呢?

如果你的孩子恰巧又是“慢而深”類型的,這樣的話語更加沒有激勵作用,反而會打垮一個孩子的鬥志。這一點也是我之前《用好這一招,孩子就不會輕易放棄興趣班》裡面提到的“就近發展區”原理,不要打著激勵孩子的作用,去把孩子推到了恐慌區。

激發好奇心

你的孩子對上小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對他的態度又起到了怎樣的影響?不得不說,我們自己骨子裡是“討厭”學習的,這種不喜歡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影響到孩子上小學的態度。

上了小學就不像現在這樣整天玩了

現在這麼皮,上了小學就要“收骨頭”了

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經常不經意就會說的?其實孩子的學習就和玩一樣的,但是我們還是容易去強化一個對立的概念。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額外強調好奇心這件事。孩子天然就是有好奇的,尤其是對新鮮的事,“厲害”的事就會感興趣。父母在孩子麵前有意識地讀書、寫字、計算,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很厲害,就會主動想學。

孩子是有天然模仿屬性的,當他們看到父母在投入開心地做這些事情時,他們也會想參與。想想我們在家加班時,是不是孩子總是會湊過來,也想摸摸電腦。其核心就是他們的好奇心。那麼抓住這樣的各種各樣細節,去放大,去轉化成對於上學的期待,“這些等你上學了就能學到,這些厲害的本事都是學校要教的“。

孩子對於上學抱有期待,充滿好奇,這是最正確積極的態度。如果說“幼小銜接”只做一件事,那麼肯定是這一點。我見過太多例子,為了“幼小銜接”,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已經討厭拿著筆寫字,討厭坐在書桌前,討厭上學了。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保證自由玩耍

我小時候的寒暑假基本上都是最後幾天趕作業的,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知道啊,提前做完了,父母肯定要給我加量的。所以我每天都在磨蹭,直到最後幾天才真的認認真真完成作業。這樣的小心思相信你我都有的吧。這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要帶著孩子去玩,要讓孩子明白玩耍的好處。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原則,學完了就能玩,而不是無止境地加量,多學。玩耍的好處,單純玩耍的樂趣,這些一定要在學齡前父母和孩子一起去體會。只有享受過和父母玩開心的樂趣,孩子接下來才能保持這樣的想要玩的動力。

然後在幼小銜接,甚至接下來上小學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招牌做爛了。我見過不少父母的,和孩子說好了今天寫10個字,寫完了就能去玩。結果孩子10個字寫好了,父母說,不行,這個寫出格了,這個筆順不對,這個。。。全部重寫。

相信我,幾次以後,你接下來再讓孩子乖乖寫10個字,就沒那麼容易了。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段子,磨蹭,一說要開始寫字了各種么蛾子,最後要靠吼。其實孩子和我們當年的心思一模一樣啊。

那怎麼辦?做孩子的欣賞者,只要孩子第二天、第三天還願意寫10個字,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不完美,接下來都會改進的。最怕的就是,今天急於從“0”到“1”,結果之後孩子都不跟我們玩了。

對於剛剛開始寫字的孩子,把能力拆分一下,握筆姿勢、筆順、工整,等等,一個階段努力一個方向。每次說到做到,寫完10個字,你再不滿意,才別數落。帶著孩子去玩,和孩子強調,早點學完就能有更多玩耍時間。

父母和孩子之間這樣的品牌效益,會對接下來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有巨大的作用。篇幅關係,還有一個具體原則,和我是如何帶著小D“幼小銜接”的內容就在下一篇,也就是明天和大家繼續分享了。

以上這些原則,其實都是我們小時候趟過的坑,但很經常的,我們又用一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同時期望孩子比我們更加熱愛學習,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事情。

我所分享的這些也並不是絕對正確,但這是我結合自己童年經歷的反思。我把思路分享給大家。大家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育兒目標,來思考,怎麼做幼小銜接。幼小銜接,人人都在做,但是它的重點加粗的那個字,應該落在“我”上面。

推薦閱讀
讀公幼的孩子上小學會跟不上大家嗎?
上小學該不該去安親班?3大重點守好了,安心讓孩子「不安親」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