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前進「小米學堂」上課去~全台首座小米主題文化館,體驗部落在地文化

前進「小米學堂」上課去~全台首座小米主題文化館,體驗部落在地文化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小米學堂

FB專頁:小米學堂

地址: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壢坵42-2號

電話:089-772240

開放時間:08:00-17:00

/獵人體驗/文化導覽/小米主題館/手作DIY/部落風味餐/

暑假時帶著老爸老媽往台東走,去哪兒走走都無所謂,就是得考慮老人家的腳程、體力問題,所以挑選的景點可能不是很熱門,但絕對很值得,要不用跋山涉水也能體驗感受台東部落文化的美。

位在台東金峰的深山處,就有這麼一處可以體驗部落傳統文化之美的小米學堂。

南迴小米學堂在哪裡

小米學堂位在大武山東麓台東縣金峰鄉。前往台東金峰鄉,開車走台九線再轉太麻里南迴公路,接金崙林道(東66鄉道)前往,別擔心會走錯路,沿著金崙溪就這麼一條鄉道。

約10分鐘的車程時間,右側會看到一列的部落圖騰藝術牆。

隨路轉個彎即進入金峰鄉的歷坵社區,左側有社區入口廣場。

繼續往前,會先抵達歷坵衛生室。看到歷坵衛生室即可開始尋找停車位,目的地(小米學堂)就在側旁。

衛生室前設有涼亭座椅,不是衛生室的特別服務設置,是公車站的等候亭,換句話說,要到小米學堂…搭公車(東台灣客運8138)也可以。

等候亭旁有歷坵社區的街道圖,紅色圈起的地區就是我們目標區。

沒錯,小米學堂就位在台東縣金峰鄉的歷坵社區,「魯拉克斯 RULAKES」是排灣族語,不難猜此處是哪一族原住民區吧!

歷坵社區的二三事

鄉道的左側(衛生室的對面)立著一石碑,看到「加強農村建設」字樣,讓美岱子有看大陸劇的錯覺

,台灣已經很少看到如此激勵的標語。

處在部落社區隨處可見部落文化,板岩矮牆上除了有排灣族紅黑的代表色,又加入了排灣黃;一旁看到竹子架住的木頭,不知是什麼儀式,因為好奇所以拍了一張(進入小學學堂後才知是部落嫁娶文化)。

排灣族語「魯拉克斯 RULAKES」意涵為「樟樹生長的地方」、「滿佈樟樹的地方」;而歷坵部落如同排灣族名般,處處有樟樹,保存著豐富的自然山林資源。

  • 歷坵部落由魯拉克斯社、出水坡社、佳家多灣社合併而成,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強制集體遷入魯拉克斯社,但仍稱魯拉克斯社,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採其近似音,簡化改稱歷坵,為金峰鄉最大的部落。(資料引用自: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歷坵部落居民以排灣族(85%)與魯凱族(14%)兩族為多數,其他族群僅佔1%

有興趣了解更多排灣族的朋友可參考:排灣族全攻略

小米學堂的二三事

小米學堂的前身是「歷坵國小」。歷坵國小於昭和2年(1927年)設置,原名支支卡多安教育所,民國57年(1968年)改民為歷坵國民小學,後又幾番更動,於民國84年(1995年)裁撤;2015年台東縣政府推動南迴小米產業計畫,始將廢棄多時的校舍活化利用並重新改造。

歷經三年的努力與整合,2017年12月10日全台首座以原住民族傳統農糧小米為主題的文化館:「小米學堂」正式開幕。

小米學堂是一群青年漂鳥返鄉共營的場域,務農創立自有品牌(峰忠傳奇~patagilj),秉持友善土地和永續經營的理念,堅持傳統自然農法栽培。排灣族語patagilj是「源頭」的意思,也代表要將原住民「食」的文化傳承下去。結合部落文化生態及農事體驗,讓旅客來到小米學堂,不僅能享用小米飲食,還能參與手作體驗並認識排灣文化。

操場變身為社區活動廣場

原歷坵國小的操場、司令台都還在,雖然有些微的荒蕪感,但看不出來廢置多年的痕跡,還是有維護的。

為了展現部落獨特風貌與特色,2022年進行翻新改造計畫,籃球場地面上用油漆畫上部落形象圖騰(部落藝術家哈魯技設計),讓單調的籃球場增添生動活潑氣息。

周邊牆也一同進行彩繪活動,充斥排灣族的圖騰,形象鮮明。

這裡應該是舊司令台吧,壁面上一樣也上了排灣族的日常生活~大武山下,種植農座小米。

操場的尾端有一些木棧基台,美岱子沒看得很清楚,但猜想應該可以搭帳的台基,這裡也可以露營嗎

?確定可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洽詢問問。

小米學堂特色之『文化長廊』

我們沿著司令台旁的階梯而上,快抵達校舍前,側旁看到一雙手,一開始還以為是如來佛的五指山,但排灣族多信仰阿門,而且這有十根指頭,好奇,是什麼呢?

原來,在舊校舍外的空間,將許多舊歷坵國小留下的文物,設置了「文化長廊」,都是與排灣族相關文化景物,挺有意思。

剛才看到的雙手是展現排灣族的手紋文化(日治時代被禁,光復後也被禁,此傳統文化被迫中斷,目前有恢復傳統之狀,但執行上趨向更嚴謹,多數是紋身、紋手背上)。

雙手的背面是水龍頭,這一面反而讓美岱子有「珍惜水資源」的腦中畫面~捧在手掌心上的珍寶呵!

人神盟約祭(排灣語Maljeveq),現今稱五年祭,是排灣族重要且傳統的祭典~祖靈祭。

排灣族的嫁娶文化~立木薪和鞦韆,許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嫁娶文化,就是規則有些差異,大同小異;立木薪展現男性能力,鞦韆呈現女性貞節。

部落的生活文化~獵寮和芋頭窯,這也不限在排灣族部落,其他部落似乎也有。

當然,還有其他的ㄧ些文化裝置,但很特別且值得一提的是接下來要分享的~羽飾。

有沒有覺得這頭目長得很像國父孫中山先生,不要懷疑,就是!

在2007年將舊歷坵國小的國父遺像重新粉刷,並進行加戴冠飾的儀式;將既有國父印象改成大頭目,造型上將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特色元素結合而成,讓國父正式地融入歷坵村,這就是很特別的所在。

  • 上頭的紅色代表著掌權
  • 兩根長長的老鷹羽毛,代表著像老鷹一樣在空中開闊的視野、駕馭大地、監視大地以及保佑著眾生族人。
全台首座小米敘事文化館

全台灣第一座小米的文化館,是舊歷坵國小校舍教室改造翻新,有「故事館」、「食議館」、「雜貨鋪」與「手作坊」。

故事館主要展示南迴地區小米產物的文化故事。

故事館壁面有張貼著小米學堂各項體驗活動的收費標準,而門前三角木架著鐵鍋,是為文化導覽中的入村水火儀式會用到的器具。

小米學堂的各項體驗有些是需要事先預約,有些是可以立即體驗的,長輩們沒有想要參與體驗的意願,就沒花太多時間在文化體驗上;

若有心想參與部落文化體驗、享用風味餐的朋友或團體,可先電洽預約,整體活動下來需要停留約3-4小時。

故事館木薪拼貼的特色外牆,是小米學堂打卡必拍之處。

女兒這年紀已不愛配合打卡拍照,倒是對牆邊爬藤植物比較感興趣。故事館外也塑造著大武山&排灣陶壺(可見上圖左方),處處都是排灣族部落的生活意象。

說小米、談小米,就從品種和栽種方式開始解析原住民的農糧。

小米可以做成許多食物,麻糬、小米甜甜圈、小米酒、小米粽等是大家比較熟悉,文化館中也有概略說明,就是搗麻糬的杵臼也在故事館中展示。另外,故事館裡整片的小米牆也是很有特色。

除了小米農糧外,還有另一原住民傳統農作引人重視,就是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的紅藜(台灣藜),對原住民而言,生活是「藜不開米」的。

故事館裡有用真的小米展示種植時防治小鳥的方法,竹筒製響板、空啤酒瓶響鈴,還有用蟻窩⋯⋯等等,也有現代一點的太陽能驅鳥法,但和較見的黑網阻隔法,很真實。

拼湊不回的記憶~時光走廊

走過故事館,再前往其他館別時,發現舊校舍的走廊兩旁壁上,懸掛著許多舊時照片。

黑白的、泛黃的、鮮明的照片,有部落團體、祭典和農作,也有歴坵國小的歷史片段紀錄,張張都述說著不同時光的風景,只是怎麼拼湊都是已回不去的記憶了。

保留下來的學務處是現在小米學堂的行政辦公室。

走廊的盡頭是自然竹木素材創作,美岱子覺得這是「斷頭的魚」,具體創作涵義為何還需要問問。

小米學堂之食議館&手作坊

來到小米學堂的食議館,馬上被巨幅圖畫吸引。

更有趣的是獎狀、證書般的菜單。

食議堂就是享用原住民風味餐飲的地方,偶爾也會充當手作體驗教室。

沒有華麗精美的裝潢,多以原始的素材妝點著。

最珍貴的妝點是這只碩大的馬蜂窩。

舊校舍的黑板是展現藝術的布幕;原木拼貼柱上還有原木的彩繪琉璃珠。

我們坐了下來,點了些風味餐飲,忽見窗外「獵人體驗」場所。

點了美式冰咖啡和原味甜甜圈(非小米甜甜圈喔),還不錯。

位在最後的是手作坊,也是DIY體驗空間。

通通坐好,準備上課了,小學的課桌椅讓人想起初上學的時光&心情。

一樣沒有囉嗦的點綴,以最純真、純樸的面貌迎接來賓。

後面黑板板面已被擦拭過,或許是針對不同體驗項目而添寫吧,倒是黑板上頭有著採竹、剖竹、挖空竹節…步驟介紹板(是要做什麼呢

小米學堂雜貨鋪

小米學堂雜貨舖是販售紀念品、伴手禮的小商場,除了有自有品牌(峰忠傳奇)商品,也有部落手作商品和台東地方特色農產。

牆上掛著的弓,也是販售商品。

小米學堂不僅榮獲中華民國農會「國產雜糧十大經典體驗路線之一」,也獲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肯定。

小米收成委託臺東廠商製成的「雨沐小米酒」是登上「臺灣國宴」的飲品,櫥窗上有諸多政商名流的簽名瓶。

部落手作品琳瑯滿目,特色商品也不少。

少不了要有的集章也在雜貨舖喔!

再不然,帶張明信片回家做紀念也行阿~美岱子因為這裡的明信片而認識了涵洞美景(還問了服務人員怎麼走,感謝美麗店員的熱情回覆)。

在舊校舍的側旁還有歴坵村多功能活動中心,也是歴坵國小原舊址改制成為(洗手間在活動中心後方)。

走進歴坵部落,不僅有山林自然特色景觀,也能感受到部落傳統深厚的人文風情,所見所聞都是族群先人們的智慧和傳承,直接、純粹、純樸;

小米學堂處處有故事,結合部落文化生態及農事體驗(部落族群推廣觀光最實在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更多人能認識歴坵部落,也推廣體驗原住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適合親子朋友一起來體驗,感受不同的日常生活,民族更融合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美岱子

平凡的職業婦女,育有一男一女,因為先生的工作,過著偽單親一打二的生活。日常生活有苦有樂、有歡笑有淚水,可是我堅信--教養可以浪漫、閱讀創造價值、旅行豐富生命。生活,是交會於柴米油鹽之間的各種感動與確幸!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