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原來有一個偶像還是蠻重要的

原來有一個偶像還是蠻重要的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對於偶像 我其實是沒什麼感覺的

ㄧ直自認為我在小學六年級就結束叛逆期了…然後在同學眼中整個老成持重(對當時一個年輕女孩而言,實在不是什麼太好的形容詞….)

然而偶像有兩種:

一種就是明星之類的偶像,一種比較像是楷模人物之類的。

但似乎不管哪一種對於現代人而言,好像都不再那麼重要。

因為現代強調親和力,明星不再能用神秘感吸引人。而且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可以成為網紅,感覺明星也沒多厲害…

至於後者 似乎早就被遺忘了。現在的孩子還會讀偉人傳記嗎?會覺得愛因斯坦、李白、達文西…很偉大想要向他們學習嗎?

現代人還有偶像嗎? 或者說為什麼還需要偶像?

 

其實我本來也沒有多想這個問題

但是最近在閱讀德國哲學家謝勒的價值倫理學,有關倫理的問題有太多可以討論的。而倫理學有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道德準則。但謝勒的價值倫理學缺乏普遍性的準則,他強調的是內在的道德指引,內在的偏好、良知的召喚。而外在影響的部分,謝勒認為藉由道德楷模的引領讓人起模仿之心,可作為倫理行為的指引。

在西方哲學上比較少看到強調模範人物的(或者說多數的模範都是來自上帝),這點其實謝勒和儒家有相似之處,尊敬先賢的智慧,而起仿效之心。或許現在大家會覺得這樣很老古板。

但其實蒙特梭利也說過,青少年時期其實非常需要有可以學習的對象,所以蒙特梭利中學除了老師之外,理論上住宿的管理者會建議是一對能夠成為模範的夫妻,親身示範給青少年看成熟的關係,而且也會是青少年很多問題可以很親身直接詢問、仿效的對象。

 

活到我這個年紀忽然有個體認,就是或許偶像其實就是一個「盼頭」。一個希望我也可以和他一樣的一種企盼。所以總要有一點距離感、有一點點遙不可及又有一點我也可以觸及的可能性。這樣其實會帶給人一種希望的感覺。如果人都沒有一個希望、一個未來的想像、一個盼望,會變成如何的虛無?尤其對青春叛逆時期的人而言。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康德課的教授有感而發的說,他覺得人還是需要一個對於生命意義的理念,每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哲人所說的,但關鍵是在年輕的時候有提供這些說法給他們,儘管當時可能沒有感覺,但至少可能會有一個方向。而當我們太少給年輕人一些人生箴言或者正向偶像之類的,其實也是讓他們更加的不知去向。

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有一個偶像或許也是不錯的事情,至少算是有一個期望。當然做父母的就只能希望這個偶像是正向的,不過或許可以從小多提供不同的模範給孩子看。

 

PS: 蘇菲現在的偶像是貓戰士……ㄜ…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蘇菲的世界· 哲學諮商媽

希望女兒擁有智慧(Sophie希臘文原意)的蘇菲媽,在商場打滾多年後,投入哲學諮商及兒童哲學 教育哲學相關領域:
- Debug哲學工作室 實習哲學諮商師
- 台灣哲學諮商學會 實習哲學諮商師
- 台大哲學系畢 輔大哲研所進修中
- AMI國際蒙特梭利 6-12歲助教認證
- 中國二級心理師證照
分享蒙特梭利、哲學、儒學、心理學等所思所想,並進行哲學諮商相關研究與推廣,也分享蘇菲實際在蒙特梭利學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