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丈夫外遇,她竟失控將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家暴經驗」可能會禁錮孩子一生

丈夫外遇,她竟失控將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家暴經驗」可能會禁錮孩子一生

原生家庭,心理,創傷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媽媽經編按:美國一名女子在家中失控虐打自己的女兒,全程被身旁的人拍下,並放上網路。影片中看見女子下手非常重,不僅拉扯女童的頭髮,將她拉倒在地上,還用力拍打女童後腦杓,過程中更不斷對女童大吼,影片最後拍攝者前去將女子壓倒,並大喊吩咐女童:「快打911!」

▲影片內容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觀看

影片流出後,女子遭到肉搜,原來她是一名精神科的護理師,丈夫和一名黑人女子外遇,過程中小三的女兒與元配的女兒曾經一起吃飯,還拍了一張合照,意外被這名護理師發現,導致她怒氣沖天,拿著手機不斷向女兒逼問:「她是誰!」藉著毆打女童發洩自己的怒氣。

而根據了解,這場家暴事件是在幾個月前發生的,但法律訴訟卻已超過一個月都未有結果,在網友的搜查下,他們了解到這名護理師的父親是一名厲害的律師,他藉著與有權力的人協調,幫助自己的女兒以非常輕的罪名起訴,甚至不用坐牢。這項結果也讓廣大的網友覺得非常無法接受。

“為什麼媽媽經編輯要挑選這篇文章” 

家暴案件在社會上層出不窮,各個國家都一樣,有些家暴兒童從小就在暴力環境下長大,有些孩童可能是接受過父母的一次性失控毆打,但無論如何,這些暴力對待對孩子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孩子的行為、言語,也都有可能成為父母失控的導火線,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真的需要學習這最簡單,卻也最困難的課題:溫柔而堅定的教養孩子。


有了孩子,當爸媽的初心都是好的,誰不希望能母(父)慈子孝,家庭裡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到了各種敏感期,么蛾子層出不窮,還能保持和顏悅色的父母真的不多。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愛之深,責之切。父母的教育方法認知,多數來自上一輩的思想傳承,帶著傳宗接代的任務和慣性。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的創造性,獨立,生動的一面很難被真正看見和被承認。

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目睹過家暴,或經歷過施暴的孩子,看起來會跟別的小孩有所不同。他們的眼神總是怯怯的,逞強中透露著懦弱,自信中飽含了自卑。有時候,別人的一點點好,都會讓自己感恩戴德,自我的價值感極低,甚至覺得自己不配。也許在當事人覺得,只要不斷地付出,才能贏得外界對自己的友好。

當你回想你的童年時,你有幸福的感覺嗎?可能有些人已經不記得自己的童年是怎樣的了,有些會不假思索回答幸福。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心會咯噔一下,然後不禁起一身雞皮疙瘩,或者是內心升起了一份情緒。

這部分人在本該天真快樂的時期,卻默默承受著無力抵抗的傷害。就算這種傷害在小時候擱淺了,也會在成年後的某個時刻被喚醒。童年時的心理創傷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隨著日後的生活,其影響力在成年後也許會放大、也許會減弱。

但影響力會始終存在,常見現像有:

1、心理層面的陰影始終影響到當事人的行為和決斷能力。

2、童年時代的經歷會影響到當事人對事物的判斷和對事物的認知。

3、當遇到相同或類似童年遭遇的時候,不管當時那麼做是正確或錯誤的,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童年時代相同的行為。

童年時的陰影和創傷,可能隱藏得恰到好處,以致我們無從看出。但它們會在我們的人生中像放電影一樣重播,成為生活中的夢魘,並影響我們的一生。

原生家庭,心理,創傷

什麼是心理創傷

一般的心理創傷是外在的、突發的,會引起人們極大的精神壓力。比如:天災人禍,但對於孩子來說,更多遭遇到的卻是發展性心理創傷,其產生的基地一般是家庭。

例如:父母吵架、長期被忽視、情感虐待、身體虐待、長期被控制、被溺愛等,甚至親子關係的突然改變和破壞都有可能引發兒童的心理創傷。

父母天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不自覺地關注父母之間的互動,這是他們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有些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可能來源於夫妻間的暴力關係。

很多夫妻經常吵架,卻不知道任何一場暴力吵架都有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劃上一刀。如果生活在常年充滿暴力的家庭,長大後,孩子也會陷入同樣的暴力關係。當面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時,常常會喚起兒時的恐懼,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是父母經常爭吵和發生衝突,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一個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家庭中大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穩固。有的孩子在潛意識作用下,不惜生病產生身心症狀,來維繫父母間岌岌可危的關係。

同時父母間的爭吵,也會影響孩子長大後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孩子可能會對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沒有信心,感到恐懼,看待親密關係消極悲觀,甚至看待人和事的視角變得扭曲,性格變得偏激。

我們都經歷過父母吵架,父母吵架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緊張、不安、害怕甚至絕望……作為孩子,希望看到和睦、互相關愛的父母,希望得到一個充滿愛、親情和溫暖的家庭,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人只有感覺到了安全,才能放鬆去成長,當然成長的方式很多。

嚴格來講,童年受過的傷害,可能需要一生來治愈。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就不能100%做自己,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如果接納父母的其中一方,要么自己變成父母那樣,要么將配偶變成父母那樣。

當我們內在充滿很多問題、創傷時,我們就會創造出一段充滿問題、充滿創傷投射的關係:我們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曾經缺失的部分;想要得到更多的愛、物質;想要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想要對方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這樣的關係,讓關係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到不舒服。

並且,往往關係中的兩個人,甚至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許多人聽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愛情,給我很多錢也行!

你以為對方要的是錢?實際上要的是愛!這是潛意識影響對我們認知以及行為的部分。“教好一個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

用“溫柔而堅定”去守護你的規則

指出孩子行為的問題,但不必張揚,不貼“標籤”,不去否定孩子整個人,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你認為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並且告知結果。聽孩子說感受,別總以自己的角度與臆想去武斷評價,別吝嗇對他的認可和稱讚,記得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站在身後支持孩子而傷害孩子最深的,莫過於言行。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孩子學會指責、推脫自己的責任;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那些看不見的傷害所造成的的後果,是因為我們低估了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痛苦,我們以為只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傷痛會癒合,從而否定這些痛苦。打在身上的傷痕會消失,罵在耳朵裡的那些難聽的話也煙消雲散,

可是,烙印在心底深處的痛,卻依舊把一個個原本鮮活的生命,困在原地。在我說療愈原生家庭傷痛的時候,絕不是要你去跟父母掰扯這些事情,讓你秋後算賬。更不是要去找誰討回公道,跟睡著的人,說不了清醒的話。

他們都是那麼長大的,他們不覺得做得不恰當。如同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看見父母的局限,穿越這份局限,你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你有力量為你今後的幸福負責。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成年之後,人要有足夠的自省意識,我們可以擺脫曾經的陰影,完成自我療愈,勇敢邁向新生。

有些人能從原生家庭走出來,而有些卻被它禁錮一生。與其讓孩子一生都治愈自己的創傷,父母能給的最大幸福就是用溫暖來奠定孩子一生的底色。

推薦閱讀
「缺愛」的原生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有毒父母特徵:認為自己不是有毒父母!如何切斷原生家庭連鎖效應?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