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13-15歲 » 哈佛精神科醫師給父母:「青少年6句心裡話,陪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哈佛精神科醫師給父母:「青少年6句心裡話,陪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親子關係,心理,壓力,青春期
▲ Lady Bird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文的作者Ede博士一直在大學里當精神科醫師——其中有7年時間在哈佛大學,還有3年在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

下面是她想和父母們分享的一些工作中的知見,希望能藉此減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一些心理摩擦,幫助建立更健康的家庭關係。

“我不能讓父母失望”

很多孩子給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希望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實現他們的夢想。當對未來的憧憬與父母的意願相左時,孩子就會覺得彷彿被困住了,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望。

許多學生告訴我,有些事情他們甚至連想不都敢想——比如換個專業或重新規劃職業道路,轉去一個他們更喜歡的學校,或者休學一段時間——因為怕父母會大發雷霆或受不住這樣的打擊。

這些孩子不顧巨大的心理痛苦,強迫自己堅持下去,放棄可能成功的機會,甚至有時就像《死亡詩社》裡所演繹的那樣,將自己的生命置於險境。

為人父母,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只是你對什麼能讓他們幸福的信念可能與他們自己的想法大相徑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已經費盡了心力,因此往往顧不上把孩子的心理安適排在學業成就之前。

大多數孩子都經歷了巨大的學業壓力——來自他們自己、老師和同學的壓力。如果有機會,問問孩子對學校適應得怎麼樣,但要注意別一不小心火上澆油。

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主動和他們聊天,並表達對他們整體的生活的關心——孩子喜歡自己的學校嗎?在考慮主修什麼?是否交上了朋友?有沒有做什麼好玩的事情?

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整體表現,而不僅僅是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這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關鍵。

親子關係,心理,壓力,青春期

“我是家族之恥”

大學時期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時期。許多孩子在了解自己是誰的過程中,會嘗試新的髮型、新的自我認同、新的政治意識形態或關係。那些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被家人評判和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在自卑、人際關係問題和孤獨中掙扎。

孤獨和自我厭惡會使孩子麵臨更高的社交焦慮、抑鬱和自殺風險。想想孩子回家的時候是否有了新的紋身、穿孔,或頭髮顏色變了?他們有在嘗試想用某種形式向你表明自己是性少數群體中的一員嗎?他們的價值觀或宗教信仰是否與你不同?

你不必贊同孩子的一切行為,你可以讓他們知道你的感受,但不要止步於此。表達好奇——多問問孩子為什麼要往一個新的方向發展,以及這讓他們有什麼感覺。試著慢慢把視線放寬泛些,看看他們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之外的那些特質,那些你一直喜歡的特質,想想你們仍然具有共同點的東西。

找一些你可以放心談論的話題,並考慮放孩子一馬,把某些敏感話題從檯面上拿下來。出現在我診療室的學生中,有太多人害怕他們當下經歷的變化正在破壞他們與父母的關係,而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即使不能完全獲得理解或支持,也希望父母能夠看到真實的自己,不要因為他們內在本來的樣子而不再愛他們。

“我父母沒把精神健康當回事兒”

許多精神疾病在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首次開始出現。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往往在大學期間初現端倪。

對於孩子來說,這可能會構成三重威脅:情緒不穩、學習能力下降和社會污名化。我簡直數不清有多少孩子拒絕護理或放棄治療,是因為他們害怕父母會認為他們是軟弱的,或者覺得他們看心理諮詢師或服用治療抑鬱或焦慮的藥物是見不得人的事。

有的孩子寧願自己私下想辦法買藥,也不願意用學校的醫保或父母的錢,甚至在每次回家前就停止服藥,因為擔心父母會發現自己在服藥。還有的孩子因為顧及父母的感受,寧可冒著大學肄業的危險,也不願意請病假或休學。

不管對精神健康問題有什麼看法,沒有一個正常的家長會想看到孩子受苦。當發現孩子再努力也無法做到和從前一樣、出現異常行為,乃至發生解離,你也許會感到無所適從。瞥見孩子自傷後留下的疤痕、濫用藥物或酒精的跡象,或聽到孩子談論死亡——這些無疑都是很可怕的。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父母都想幫助他們的孩子,但只是不知道怎麼做。你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承認這個問題。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掙扎,你很關心他的狀態。僅僅只是開始談論這個問題就可以帶給孩子很大的安慰和希望。

雖然理想的做法是先取得孩子的同意——而且作為校方工作人員,我們也確實需要孩子的許可才能與你分享他們的護理信息(除非你的孩子處於危急之中),但了解我們的服務範圍、獲得總體的建議並不需要當事人的許可。

“我爸媽不會明白的”

來我這兒諮詢的孩子,有的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他們面臨著和家人之間越來越大的文化鴻溝——家長很難理解大學經歷,對孩子的成就可能感到有點矛盾。

這些孩子往往也很難融入校園,因此可能在兩頭都找不到歸屬感。如果沒有公開的對話,雙方可能會產生誤解和不准確的心理假設。承認這種距離感,與你的兒子或女兒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問問他們是否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會是非常有用的。

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討論工作和全日制學生所面臨的壓力類型的差異,而互相學習。一些沒有上過大學的家長可能會認為上學的壓力比工作的壓力小,並駁斥孩子的真實感受——認可孩子的心理體驗是維繫健康的家庭時必不可少的一環。

“他們仍然把我當小孩兒”

孩子從自由獨立的校園生活中換擋回到家庭環境中時,可能會有些不適應。有些孩子希望自己假期能留在校園裡,這樣就不用回家接受父母的約束,也不用每次都得向父母報告自己要去哪裡,或是正在做什麼。

與孩子進行一次對話,談談雙方的願望和期待。

你希望他們花多少時間與家人交流或幫助做家務?

你的孩子希望有多少自己的時間和朋友,或者女/男朋友在一起?

你希望他們晚上最遲幾點回家?你們分別最期待和最擔心的是什麼?

作為家長,你可以設定一些基本規則,但考慮給孩子足夠的獨處時間,要知道即將或已經成年的孩子會需要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回想一下你19歲的時候——你需要從家人那裡獲得的是什麼?給予孩子他們所期望的尊重,像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對待你的孩子,並就如何滿足雙方的基本需求進行協商。

“沒了我,我爸媽會崩潰的”

背負了父母的問題的孩子,往往感到內疚、焦慮或抑鬱,並且難以識別和處理自己的問題。捫心自問,你是否過於依賴兒子或女兒的情感支持?這對於單親父母、不健康婚姻關係中的父母以及有嚴重健康問題的父母來說,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你和孩子的關係之外尋找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要對你的情緒健康負責。額外的支持可以通過參加心理互助小組、或從治療師、朋友、社區組織等獲得。即使你認為你現在和孩子的關係很好,但在大學期間,隨著孩子的發展,他們會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經驗,你們的關係必然不會一成不變。

好消息是,維持與健康的親子關係並不需要你必須事事都順著孩子。你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去看到孩子真實的樣子,或者想要成為的樣子,即使這個樣子可能不是你期望孩子成為的那個人。

推薦閱讀
害怕考不好:孩子的心理壓力你知道嗎?
青少年問題創新高!父母不能不重視的「成長最混亂階段」,如何陪伴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