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大手牽小手 伊甸溫暖陪伴樂樂與家人共築成長路

大手牽小手 伊甸溫暖陪伴樂樂與家人共築成長路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圖說:伊甸鳳山早療中心慢飛天使樂樂在教保員王儷蓉的協助下,學習洗手。)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早期療育」是發展遲緩兒在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透過家庭、醫療、教育及社會共同參與的過程,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

 

今年4歲的樂樂,是擁有可愛笑容的孩子,卻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挑戰。發展過程中,家人注意到他的詞彙量與同齡幼童相比偏少,起初會說一些簡單稱謂,卻隨著長大漸漸消失,時常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為了更一步了解樂樂的狀況,家人們安排他至醫院進行聯合評估,卻發現在語言表達、社會互動和生活自理等方面,都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便開始接受療育服務。在社工與家人討論及鼓勵下,樂樂報名並來到伊甸基金會鳳山早療中心(簡稱鳳山早療中心)日托班就讀。

 

家庭扮演的角色 與「代勞」挑戰

談起樂樂的家庭,社工師張庭瑜分享,樂樂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成員包含父母、姑姑、阿嬤、哥哥、姊姊,以及一位親戚姊姊。然而,家庭成員間教養觀念和方式的差異,有時讓樂樂感到混亂。例如,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姑姑照顧;媽媽起初習慣「代勞」,滿足樂樂的所有需求;而姑姑則是積極尋求改變,希望幫助他學習自立。

 

張庭瑜在家訪中,敏銳地觀察到這個情況。她認為,家庭是早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家人的觀念和做法需要調整,才能有效地幫助樂樂。於是,張庭瑜與姑姑一同制定了短、中、長期服務計畫,並協助建立教養原則。此外,她也鼓勵父母積極參與早療過程,因為他們是樂樂未來生活的主要照顧者。

 

「家庭的支持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張庭瑜強調,「早期療育不僅是幫助孩子,也是支持家庭,讓他們更有能力陪伴孩子成長。」

 

(圖說:體適能課中,樂樂在大熊老師的引導下,踏在格子中,步步前進。)

 

細心觀察孩子特質 運用方式引導學習

在樂樂的早療過程中,教保員王儷蓉扮演關鍵角色。她觀察到樂樂的特質,發現他願意與人有眼神接觸,成為老師傳遞教學內容的重要助力。她以耐心和專業陪伴樂樂,協助他克服各種挑戰。

 

初期,樂樂無法安坐在椅子上課,抗拒使用湯匙進食,且極為挑食。針對這些情況,中心為樂樂量身設計個別化的教學策略。王儷蓉嘗試各種不同的材質與款式的湯匙,並以樂樂喜愛的食物引導他練習使用餐具,逐步增加對蔬果等多樣食物的接受度。同時,她也教導樂樂學習穩定坐姿、整理書包、穿脫鞋襪等生活自理技能,並鼓勵樂樂媽媽在家陪孩子持續練習,讓學習成效更加穩固。

 

「樂樂像一塊璞玉,需要我們細心雕琢,」王儷蓉溫柔地說,「看到他從什麼都不會,到慢慢學會一些技能,就是早療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圖說:在教保員王儷蓉的引導下,樂樂手腳並用,一步步爬向終點。)

 

早療與家庭合作的力量 攜手共進

樂樂的早療過程,是家庭、教保員和社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張庭瑜與王儷蓉定期與家長召開會議,討論樂樂的進展,協調各方的合作。同時,提供專業的教養建議,並與家長分享樂樂在學校的狀況。

 

透過緊密的合作,家庭成員逐漸調整觀念,學習以一致的方式引導樂樂。媽媽也深入了解兒子的行為、情緒特質,參與早療相關講座和活動,為他的成長創造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

 

經過半年的早療,樂樂的進步清晰可見,他開始能安坐在椅子上課,並學習自己吃飯。這些看似微小的進步,對樂樂和他的家庭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也印證了早期療育的成效。

 

「樂樂的進步,讓我們看到早期療育的希望。」張庭瑜欣慰地說,「這也激勵我們繼續努力,為更多孩子和家庭提供支持。」

 

(圖說:教保員王儷蓉溫柔地以大手牽小手,教導樂樂運用夾子,夾取餐盤中的菜餚。)

 

給樂樂未來的期許 用愛陪伴持續前行

談及對樂樂未來的期許,家人們懷抱著深深的期盼,希望有一天能聽到他開口說話。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中心團隊耐心陪伴,引導家人從日常練習中慢慢累積,包含減少喝奶量、增加咀嚼機會,為口語發展打下基礎。雖然過程中有些可愛又令人莞爾的小插曲,但家人們始終用心支持,努力為樂樂創造成長的空間。

 

隨著時間推進,樂樂在生活自理上有了進步,儘管在理解指令與認識環境上還在學習,但在教保員與社工的陪伴下,他正一步步累積自己的力量。未來,不論前方道路如何,大家都相信,樂樂將帶著這些點滴成長,迎向屬於自己嶄新而充滿希望的旅程。

 

(圖說:樂樂與教保員王儷蓉合影。)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04.28  NO.459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療服務至今已超過30年,秉持「幫助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的理念,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想了解更多早療資訊,請搜尋「伊甸 慢飛天使」。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伊甸基金會

已故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針對兒童、身心障礙者、老人等不同服務對象,提供直接與專業的社會服務,從成年身心障礙者職訓、就業輔導、心靈重建開始,進而延伸至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服務,以及高齡老人居家照顧。
伊甸秉持著「全人全生涯關懷」,提供服務使用者身、心、靈的支持。此外,更將服務推廣到海外,不僅在越南成立服務中心、四川災後重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