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不斷催促」小心毀掉一個孩子!與其喋喋不休,試試這4種養育原則

「不斷催促」小心毀掉一個孩子!與其喋喋不休,試試這4種養育原則

教育,家庭教育,教養,父母,育兒
圖片來源:你是好孩子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跟你說了多少遍,快點,快點,快點,就是不聽!你再這麼磨蹭今天別出門了!”

“一個鞋子穿這麼久,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吃早飯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時,說了快遲到了,你還給我慢吞吞的……”

隨著電梯關門,母子倆的聲音這才漸漸遠去,這場“鬧劇”終於告一段落。

“被迫旁聽”的我,除了感慨帶娃不易之外,對“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這些密集催促的言語中,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壓力,孩子又會遭受怎樣的傷害?“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狠狠地催他。”這句話從來不是開玩笑。

每個慢性子孩子背後都有個急家長,生活中,“愛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長似乎總是同時出現。

在急性子爸媽眼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透著“慢”。

吃飯時的發呆是磨蹭,走路時突然的停頓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時不時冒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是磨蹭。

其實,與其說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說,急性子爸媽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這種傲慢的本質,是自戀,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還記得楊爍父子上《爸爸去哪兒》時,楊爍對兒子“凶神惡煞”的樣子被無數網友抨擊,孩子人小腿短,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得慢些。

他就惡狠狠地說:再這麼慢,馬上退回到起點重新走。被爸爸威脅之後,孩子的步伐顫顫巍巍的,速度未見提高多少,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充滿驚恐和不安。

另一位媽媽就更“厲害”了,她為了催孩子做作業,硬生生催斷了自己的肋骨,她坦言,自己催孩子學習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那天因為孩子只顧著玩遊戲,遲遲不肯開始做作業,她如往常一樣邊催促邊嘮叨,沒想到剛怒吼了一嗓子,身體一陣劇烈疼痛,急急忙忙進了醫院才發現,肋骨骨折了。回到家,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

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強勢催娃的爸媽真的得償所願了嗎?並沒有。他們不僅沒能讓娃順利加快速度,還會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丁·弗拉維尼曾對此做過研究,她發現: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么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要么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衝。

這兩種類型背後,暴露出孩子同一種態度:非暴力不合作。他們並不激烈反抗,只是通過消極應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這種“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態一旦形成了習慣,孩子將徹底喪失生活與學習的主動性。不知不覺中,爸媽的催促、怒吼和嫌棄,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催孩子的後果原來這麼可怕……

前幾天,兒子吃飯磨蹭。她說兒子明明以前在幼兒園吃得好好的,這段時間一直在家,一到吃飯就各種不配合,非得奶奶在屁股後面追著跑。

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一頓飯我們估計要說幾十次’快點吃,飯菜要冷了’,真感覺自己生了個祖宗。”我直接問她:“你們有沒有試過乾脆就不催他,讓他自己吃?”閨蜜遲疑了半天才回:“我們追著餵,他都吃這麼慢,要是讓他自己動手,速度慢不說,還得弄得到處都是,不是更麻煩了嗎?”

這恰恰暴露了大多數家長“催孩子”的真實心理。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會做一件事,也不是不願意獨立完成,但家長們往往連機會都不給。一通“催促+責怪”的冷水噹頭澆下來,硬生生把他們想嘗試的念頭都熄滅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總是被否定、被認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會真正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乾脆就不做吧。

很顯然,這與爸媽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馳,但孩子卻會把那些催促中說的氣話當了真。

同時,“催孩子”還有一個隱性傷害:情緒失控

回想一下,每當催孩子快點時,爸媽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一定是急躁、不耐煩的,有時甚至伴著暴怒。

在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影響下,父母一方面會口不擇言,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

另一方面也會不知不覺將焦慮與不安傳遞給孩子,加劇他們的拖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伊桑博士通過實驗證實:當人遭遇語言暴力時,大腦區域同樣能感受到痛覺,這種痛覺與肉體痛覺能達到幾乎相同的級別。

另一項研究結果更觸目驚心:那些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控制情緒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的概率。

孩子在聽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時,哪怕外表若無其事,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當爸媽以為自己只是習慣性地催孩子,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可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與其催孩子,不如這麼做,好孩子不是催出來的,也不是吼出來的。

與其喋喋不休地催促,不如記住這四個養育原則。

教育,家庭教育,教養,父母,育兒

01

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

很多時候,孩子還沒來得及對時間形成概念,就已經被貼上了“拖拉”的標籤,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尤其對於低齡孩子來說,爸媽們首先要做的,是帶領他們擁有時間概念。比如認識鐘錶,認識時間的衡量方式和單位,等等。

當他們知道,長長的分針走一個數字是5分鐘,細細的秒針走一圈是60秒,他們才能對時間逐漸建立感性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守時”、“快與慢”的概念。

這樣,當爸媽與孩子溝通時,就不用急吼吼地重複“快點快點”,而是用“還有十分鐘就出發”,這樣的表達更精準,也更理性。

02

分清“假磨蹭”和“真懶惰”

孩子的天性是探索世界,很多在大人眼中平平無奇的生活瑣事,在他們看來充滿奇思妙想。出於好奇,他們會停下來試圖搞明白,不經意就成了“磨蹭”。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引路人,而不是攔路虎。

如果孩子看似磨蹭,其實是在觀察新事物,適應新環境。這時我們不如大方地給出更多時間,與他們一起交流,答疑解惑,給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變快變熟練。

如果孩子的行為的確是惰性使然,那我們也不能包庇姑息,要嚴肅地給孩子立下最基本的規矩和底線,避免“一懶毀所有”。

03

身教勝於言傳

想讓孩子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以身作則。現代都市人常常自嘲“拖延症晚期”,能晚一分鐘出門、晚一天提交工作任務都絕不提前。這樣的耳濡目染,很難不讓孩子受到拖拉敷衍的負面影響。不如化抽象為具體,當孩子做事拖拉的時候,明確告訴他們後果。比如: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穿好衣服鞋子,你就不能出門玩了。日常多和孩子進行時間上的約定,並嚴格執行。當整個家都處在有節律、有目標的生活環境之中,孩子自然也會學著專注、高效、不拖延。

04

允許孩子慢下來

養育孩子就是等待花開,而花開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精心呵護、按時澆灌,只為有朝一日,可愛的花骨朵會綻放,然後擁有自己的精彩。龍應台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沒有催促,沒有暴怒,只是靜靜地看著,為孩子的那份專注,她給出了最大的包容和耐心。也恰恰是這份從容等候的心境,蘊藏著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美國詩人梭羅說:“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後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

所以,不要催,不要吼,不要傷害,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是允許孩子慢下來。

推薦閱讀
爸媽別當催狂魔了,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
史丹佛教授用經濟學破解小孩的「拖拉」心理,讓你不再怒火攻心!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