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姿勢是一門學問,原來一直以來的坐姿是錯的!
作者\媽媽經編輯 Reese
一直以來這樣上廁所,姿勢卻是錯的?透過國外有趣的研究和BBC科普影片,介紹大家哪種如廁姿勢不OK,以及哪一種姿勢最正確。
以色列曾有一名醫師 Dov Sikirov請來28個人,分別使用3種俗廁姿勢,紀錄時間並填寫問卷。3種姿勢分別是,坐在馬桶上、蹲在坐式馬桶上、蹲在蹲式馬桶上。(但如果大家還有別的姿勢…可能不在今天討論範圍內)
調查結果顯示,用「蹲姿」上大號,平均花費50秒,而且公認能排得最乾淨。「坐姿」平均需要130秒,但感覺排泄物排得不太乾淨。(這時候只能感謝亞洲人具有「亞洲蹲」的天生優勢了)

有請亞洲天王劉德華示範亞洲蹲,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從人體工學來看,坐在馬桶上時,我們的肛道(直腸末端連接肛門的通道)會成90度,骨盆底的肌肉會將結腸收緊,你可以想像成肛道是一條水管,水管彎成90度後,水就不容易傾洩而出;但是當彎曲的水管放直之後,水就嘩啦啦的流出來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坐在馬桶上「摁摁」時會覺得很費力。
相信各位的家中,以及多數公共場所,都是使用坐式馬桶居多,而這跟「如廁文化」的出現有關。我們以為,「一起去廁所」的社交文化,大概只會出現在校園的女學生之間,但其實,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就有144個公廁,當時如廁已經是一種社交活動。
推薦閱讀:爸爸帶年幼女兒應急,該去男廁還女廁?
1592年,第一個沖水馬桶橫空出世,之後人們發明U型管,坐式馬桶的配備算是大功告成,變成歐洲文明的一個象徵。人們不需要費力地蹲在地上,下面涼風襲來,不小心還會被重力加速度的反饋物「噴到」。
室內馬桶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悠哉地看報紙、滑手機、沉思,在某些電影裡面還能用來踩上去逃生。但是坐著排泄,長久施力不當容易造成痔瘡、大腸憩室炎或便祕等腸道疾病。
根據《腸保魅力:健康不健康?腸子說了算!》一書,痔瘡為了避開內部的壓力,會從屁股鬆落脫出。憩室發炎時,大腸內的組織會向外擠出,在腸壁上形成微小的囊狀物。
嚴重的話,有人上廁所太用力,還可能昏倒、中風、猝死。成人一天大概會上6~8次的廁所,上廁所的資是怎樣才正確?其實,只要「喬個角度」就完美了!參考下方影片,將膝彎從90度提高到35度,或是兩腳放在一把小凳子上,身體微微前傾,就能暢行無阻囉!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免費領取 米奇美語幼兒體驗組
迪士尼美語世界在家就能打造沉浸式美語學習環境,孩子體驗學習也能如此快樂!掌握0-3歲語言學習黃金...
糖尿病新療法「微創縮胃曠腸手術」,穩糖不復胖
作者\健康醫療網 一名53歲的郭先生(化名)是一位小兒麻痺身障者,由於行動受限加上創業壓力...
染疫之後會變笨?小心新冠後遺症,醫提醒3警訊要就醫!
作者\健康醫療網 不少康復後民眾出現咳嗽、疲倦、微喘、嗅覺異常、記憶力變差等後遺症。 耳鼻...
3歲男童確診80天後才併發MIS-C!醫師提醒:發燒是最大指標
【媽媽經編按:台灣本土週六(8/13)新增兩萬多名確診個案,兒童MIS-C個案則再增加3例,值得...
確診康復後就有「無敵星星」?醫:Omicron時代恐不適用!
作者\健康醫療網 近日我國本土確診數逐漸增加,許多民眾好奇確診後是否會有「無敵星星」抵抗新...
我要回應
2019-10-25 15: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