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未滿的心情:寶寶為何不來?一直努力卻無法獲得… 該如何與之共處?
作者\曾心怡
對很多女性來說,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想過懷孕是一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祖母和外婆那個年代,生七個、八個孩子的比比皆是,也好像沒從父母親那邊聽過,生一個孩子很困難。但怎麼到了自己想懷上寶寶時,就這麼不順利呢?
根據內政部首次生產婦女之平均年齡統計報告,民國100年生育第一胎婦女平均年齡為29.92歲,110年生育第一胎婦女平均年齡為31.23歲。此外,出生數按生母年齡的統計,在100年時,生母在40到44歲出生數為4324人,在110年時,生母在40到44歲出生數為9602人。
從這個數字分布,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社會變遷,初次生育的年齡越來越晚。而女性的適孕狀態與年齡有高度相關,因此面對生育困難的女性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根據107年衛福部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從87年到107年,人工生殖治療週期數,從7146個週期,增加到39840個週期,顯示這二十年來因為不孕而進入備孕療程的比例有大幅提升。
該分析報告發現,不孕的原因其中卵巢因素占了31.5%,多種因素占了30.9 %,男性因素占了12.3 %。此外,不明原因占了3.7 %。這些不孕症婦女在找不到原因時,因為無從根除病灶對於受孕的影響,而感覺到格外痛苦。備孕中的A小姐就說到:「知道原因,就算再難處理,但至少給了我一個努力的方向。」
面對難孕的心理狀態
除了A小姐的無奈之外,還有好多種心裡的聲音,是旁人不見得能完全想像到的:
「你明白一直努力卻無法獲得的感受嗎?」
「當備孕的姐妹們一個一個畢業,只有我還在這條路上,然而這條路有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叫做年紀,我越往前走,希望越渺茫。」
「我一邊小心翼翼照顧自己的身體,但一邊對我這個身體生氣。」
「我都笑著聽同事聊小孩經,但我真的好想逃走。」
面對難孕與備孕,會遇到很多種難以言喻的心情:
自我懷疑與不公平感
根據一項美國的研究,相較於其他生活壓力,備孕的壓力會造成女性更多對於自己在性上的自我懷疑,並且降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自己擁有完成一件任務所應具備的能力」,因此備孕的壓力不只影響著我們對於自己生育的信心,也可能擴散到生活其他層面中生育與女性角色在意象上的連結,這是在世代與文化傳承中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的。
傳統家族觀念中,婚姻制度主要的目的在於傳宗接代,生兒育女不僅被認為是家庭中重要且必要的行動,甚至被認為是展現孝道的方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無子當歸寧」……,這些都是鑲嵌在家族觀念中對於生育後代以及女性生育狀態的重視。
隨著時代的演變,生育與女性角色的連結是否有所改變呢?相信是有的,但幅度可能有限。因此面對想要生育卻有困難時,難孕婦女對於自我價值的懷疑也會隨之而來;甚至是當難孕因素是在男性身上時,進行人工生育的過程中,女性還是需有較多的承擔,所衍伸出的情緒包含了不公平的感受,並逐漸放大為對於整個人或身為生理女性的各種困惑,「倘若生育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是極度的男女不公,我還要不要買單?」
憤怒怨懟
生氣憤怒,通常是我們比較不容易覺察到的情緒。我們對於生氣這種情緒,通常會聯想到衝突、不理智與不成熟,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憤怒的感受容易被壓抑,使我們不容易覺察或表現出來。生氣憤怒是一種當我們感受到威脅、不平對待時會有的反應。人們在面對衝擊或非預期的負面遭遇時,若在心理上無法消化處理,其中一種會出現的情緒就是憤怒。
不孕症對於個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許多女性從未想過生育困難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對命運、對自己都可能會有不知如何表達的感受。對命運會有「為什麼是我」的怨懟,對自己可能會氣身體怎麼這麼沒用,或是責怪自己過去沒有好好照顧身體。然而,也因為生氣憤怒的情緒容易被壓抑,在感受上也就會有更多難以梳理或說不出口的糾結了。
戰戰兢兢
與伴侶性生活按表操課,快到開獎時間就忐忑不安,生活中竭盡可能避免危害身體的物質……,這些事情都是備孕中會面對到的。在非常期待能成功的心態之下,就會讓所有與懷孕有關的事項占據著自己的注意力,深怕一個沒留意就錯失了這個週期可以順利懷孕的機會。在這樣以備孕為生活、生活為備孕的態度之下,會加重對於懷孕結果的得失心。對於備孕的伴侶來說,希望自己能夠放鬆,但又很難不戰戰兢兢,更深一層糾結是,很怕自己不夠放鬆而干擾受孕,「情緒被綁架了」,能充分形容備孕過程中的感受。
在備孕路上的自我照顧
練習覺察
繁忙生活的節奏,讓我們不易感受到自己的心情。一來沒有機會,二來也會擔心一旦去感受心情,就會讓情緒停不下來,所以我們經常會壓抑情緒。有時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壓抑,但有時因為生活所需以致於太習慣去迴避情緒,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壓抑。例如覺得悶悶的,就去購物血拼;或是心情不好時,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就沒事了。這些我們經常使用的情緒處理方式,其實都屬於廣義的壓抑。
用壓抑的方式去處理情緒,在生活中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得以把手邊的工作穩定地完成,不會因為情緒而中斷了工作節奏。然而,當情緒壓抑過度時,對身心狀況是會造成負面影響的。例如突然的情緒爆發,或是積累壓力造成身心症狀,都是情緒壓抑的可能結果。適當地情緒覺察,能讓我們有機會在生活中暫停一下,梳理自己現在的思緒,避免負面情緒過度累積。
然而,情緒覺察要怎麼做呢?當我們感覺到情緒悶悶的時,可以停頓一下,去找尋現在的感覺和什麼情緒比較貼近呢?我們可以去找一個情緒詞彙來對應,一開始可能不太容易,可以參考下面的情緒詞彙表。妳現在的感覺是煩悶、挫折、不安,還是委屈呢?
透過每次的自我探問來逐漸發現情緒的方向,或是藉由連結到引起情緒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可以逐漸挖掘到自己面對特定事物時,所對應到的情緒為何。這樣的練習會讓我們對於情緒的覺察越來越敏銳。
接納並和現狀共處
我們都知道接納的重要性,不論是對待自己或對待身邊的人。但到底什麼叫做接納呢?接納是一種心理狀態,允許讓感受來到心裡,停留在心裡,接著離開心裡,不多加壓抑、評斷或試圖改變。舉例來說,倘若今天我的身上有一道明顯的疤痕,接納這道疤痕的狀態是,我看到疤痕會有「怎麼這麼不好看」的念頭,我允許自己覺得疤痕不好看,也覺得「不好看」這個念頭有時會離開我的心裡。不用特別告訴自己那很美,也不需想盡辦法讓這個疤痕消失。
妳可能會想問:「讓自己覺得疤痕好看,才是一種正向的態度,不是嗎?」是的,這的確是一種正向的態度。然而接納的本質是,妳可以覺得疤痕好看,也可以覺得疤痕不好看,這都是妳的一種觀點。妳可以看到因為覺得疤痕的美所帶來的意義,當然也可以因為妳覺得疤痕不好看而心情不好,而好與不好,都是被自己允許的,這才是接納。
對於難孕的接納,備孕婦女常用盡了全力來改善自己的體質,一直提醒自己要繼續努力。這個行動過程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在努力的背後,有時象徵的意思就是「我的身體不好所以才需要這麼賣力」,因此我們可以在行動的過程中增加自我接納:
「我知道我的身體不容易受孕,所以我的努力不是要徹頭徹尾改變體質,是改善,而非勉強。」
「我想到我的身體,會感覺到挫折,但這就是我的感受,我的身體。」
接納,不是要放棄努力。而是從一個自我接納的狀態出發,就能用相對平靜的感受面對備孕過程所有的起伏,也就更能看到自己所有的努力。
讓生活回到生活
許多備孕女性,都會對排卵試紙和基礎體溫計算感到有心理負擔。透過測試排卵與量測基礎體溫,找出最容易受孕的時間,與伴侶進行性行為,期待讓受孕的機率提高。因此備孕夫妻的性行為容易變成具有目的性,也因此削弱了情感的自然流露與投入,而逐漸出現「行房如同作戰」的壓力感受;也有部分人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削弱了在性吸引力上的自信。「我覺得我先生只是在交功課,我感受不到過程中的愛。」「我甚至很怕他對我的身體反感,可是我能怎麼辦呢?」
不只在性行為上,許多備孕女性也會對生活中可能干擾受孕的因素變得敏感,例如營養攝取、不接觸化學物質;也會希望生育的無助無望能得到解答,因此反覆地占卜算命尋求解方。在這些過程的背後,充滿在求子道路上,對於未來的茫然、看不到盡頭的感受。
因此,讓步調回到「過生活」,而不僅僅是備孕,一來可以減輕在情緒上的負擔,二來也才能真正回到本質——生兒育女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也不能涵括生命的全部。當我們讓生活回歸於生活,減少把懷孕當成念茲在茲的目的,減壓的生活方式,會讓身心都處在比較平靜的狀態,有助於迎接寶寶的來臨。
而如何讓生活減少對於備孕的目的性呢?很重要的就是找回對於生活的投入感。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邁向圓滿》這本書中提出了幸福的模型(PERMA),分別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positive 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accomplishment)。
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在一九七○年代左右,提出心流理論或稱沉浸理論,意指全心投入在活動中忘我的感受,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個體的注意力不會放在原先所擔心的事物上,而是全心全意把注意力貫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及伴隨而來的感受上。
連結到與伴侶的性生活上,性不應該只是生育過程,更是兩人之間身體與心理上的親密感。當親密關係更能聚焦在彼此的感受與連結時,才能享受在其中,而不是一種負擔。別忘了,妳與伴侶的關係是家的根本。
剛剛好的周圍支持
給伴侶
在備孕或進行人工生育療程的路上,女性在身體的承受程度是高出男性伴侶很多的。不論服藥或侵入式的檢查與療程,身體的承擔會增加心理的壓力感受。因為是由女性的身體來負荷,導致女性會不由自主地把受孕的得失心都放在自己身上,因此伴侶之間的互相扶持,對於備孕過程的身心安適是很重要的。不少女性都會在進行人工生育療程的過程中,對於伴侶貌似事不關己的態度感到不平,這時就很容易出現埋怨與爭執。
因此準備懷孕的伴侶,請試著站在對方的位置,從對方的視角,想像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如果我是太太,私密處承受這麼侵入性的檢查,應該也會很害怕吧?」「如果我是她,常常要打針,一開始要打針時應該也會很害怕吧?」對於感受的體察、去表達自己對於這些感受的理解與安慰,會是最重要的聆聽與陪伴。同樣的,妻子是否能在感受到自己的埋怨之後,停下來把真實的感受與原因好好地表達出來,也很重要。
以妤的例子來說,當她在聽到先生表達在意金錢之後,可以練習把自己感受到的不平以及背後的想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老公,我也知道我們花費了蠻多金錢,然而我還有投注很多身體不舒服以及壓力,我會說想要逃跑,是因為我真的很害怕,然後我想和你說……。」讓先生有機會聽到妻子心裡的感受,然後也以自己的感受回應。
備孕夫妻生活中面對的壓力是雙重的,除了我們都會遇到的工作與生活負荷外,又再多了一層備孕的內外在壓力,內在的是自己的期盼,外在的是旁人的「關心」。備孕夫妻在雙重壓力下,想要平靜自己的心,好好聽彼此說話,其實並不容易。在迎接寶寶的同時,備孕夫妻也要在這個時刻學會聆聽、學會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學會體會對方的感受。
給家人和友人
面對備孕夫妻,家人和朋友一定有很多話想要和這對努力的伴侶分享。然而打氣鼓勵或分享的話語,有時會不確定該怎麼表達才好。有幾個元素可以作為參考:
1.旁人不需要擔任「催生大使」
由於環境、經濟條件與初產年齡上升等因素,生兒育女不是容易的決定,更不是想生就一定有辦法的。對於許多伴侶來說,在決定生育前往往會先審視自己的心力與資源,例如生涯規劃上到底有沒有餘裕來好好照顧一個孩子?在收入上能否讓全家人都可以不需要替支出擔心?再加上普遍初產年齡提升的原因,就算準備好孕育孩子了,也未必就能立即如願以償。
因此,生育這件事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真的是一個需要通盤考量的決定,「生」的背後,更連帶著孩子出生後的養育與家庭生活的安排。
周遭的人在表達關心時,未必能夠完全同理到這對夫妻的立場,因為我們在給關心或建議時,往往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請讓生育的選擇與決定回到夫妻身上,區分出是我們自己(家人和朋友端)想要的,還是這對夫妻想要的,是可以去練習建立的心態。
2.關心的方式
在面對新婚夫婦或備孕夫妻時,家人和朋友想表達關心的方式不一定要用「建議」的,可以改用「表達支持」或「分享」的形式。
關心的方式
其實我們都有經驗,恰到好處的關心是最能拉近關係的。當關心過多,或是表達前沒有考量到彼此是不一樣的個體,反而會讓關係中增添壓力。我們在給予關心時,別忘了先區分看看這是「我的期待」還是「對方的需要」,不把我們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對方身上,才能讓關心更到位,更到對方的心中。

▲從女人,成為媽媽:孕前到產後的心理照顧課
【遠流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從女人,成為媽媽:孕前到產後的心理照顧課】
推薦閱讀:
中醫警告:想生孩子注意這兩點,否則恐不孕!
長期經痛竟會導致不孕?醫:罹患「這病」不能輕忽!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免費領取 米奇美語幼兒體驗組
迪士尼美語世界在家就能打造沉浸式美語學習環境,孩子體驗學習也能如此快樂!掌握0-3歲語言學習黃金...
總能把死說成活的!最喜歡胡說八道的星座TOP 3
作者\旺好運 要當一個會說話的人,其實挺難的,但有些人就是口才很好,還能夠把死說成活的,活...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