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或許青少年需要的是同理”認知” 而不是只同理他的”情緒”

或許青少年需要的是同理”認知” 而不是只同理他的”情緒”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最近參加一個含金量超高的讀書會,所謂的含金量高一方面是書的內容含金量,一方面是因為這讀書會是我們哲學諮商學會主辦的,所以有幸可以和好多位教授老師一起討論這本書,尤其是有幾位跨越心理諮商界與哲學諮商界的老師們,所以實務上的討論也很多,真的受益很多。

 

讀書會閱讀的是這本《現象學的力量》,是由兩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合著。內容主要是討論他們在臨床諮商上面,將存在主義式的現象學融入,而能夠更好的處理一些問題。因為還沒有讀完加上內容頗深,所以今天並不是要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後續應該會有更多的議題再持續分享) ,而是想要分享我一個延伸的想法。

 

書中有一段是作者描寫他剛進入精神療養院做住院實習師時,接觸到好幾位ㄧ般人可能真的會認為是神經病的個案,例如:真的認為自己和上帝訂婚了,以及有神人合一的超能力等等。有關書中的案例,我們讀書會中討論的內容當然很多,但有一位老師前輩提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諮商師在案例當中做的,其實就是不只去同理個案的情緒(這個心理諮商基本會做的) ,但重點在於同理他的認知。當個案覺得有人不會覺得他是瘋子,認為他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在認識或詮釋這個世界或他所處的環境,並不見得是完全沒道理的,因為所有的認知信念一定有形成的原因。當他感受到被同理他的認知時,他開始可以好好去檢視他的認知,這個好哲學啊。

 

而雖然書中的案例是在於嚴重等級的住院精神病患,需要強烈的他的世界的認同感,但我是想到這點應用在青少年的諮商上面應該也蠻好的。因為青少年開始建立自己認識世界的一套方式,且有點成熟又有點幼稚,但最怕別人覺得他幼稚。如果一個想法被父母認為是幼稚的,絕對會是他火山爆發的打火機。因此或許不是他的火山爆發,我一定要去同理他的杏仁核還沒發育好,而是如果我先同理他的認知,那些想法不是幼稚的、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胡思亂想,同理之後才有討論的空間,或許對於親子關係會很有幫助。

但這個需要長時間大量的陪伴,最適合做的人不見得是諮商師,而是父母,感覺需要先開發一個針對主要陪伴者的同理認同技巧思考引導課。呵呵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蘇菲的世界· 哲學諮商媽

希望女兒擁有智慧(Sophie希臘文原意)的蘇菲媽,在商場打滾多年後,投入哲學諮商及兒童哲學 教育哲學相關領域:
- Debug哲學工作室 實習哲學諮商師
- 台灣哲學諮商學會 實習哲學諮商師
- 台大哲學系畢 輔大哲研所進修中
- AMI國際蒙特梭利 6-12歲助教認證
- 中國二級心理師證照
分享蒙特梭利、哲學、儒學、心理學等所思所想,並進行哲學諮商相關研究與推廣,也分享蘇菲實際在蒙特梭利學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