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旗山、美濃親子館 獨家公開隱藏版服務

旗山、美濃親子館 獨家公開隱藏版服務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為提供在地化育兒資源,2015年,伊甸基金會在高雄成立了旗山育兒中心(以下簡稱旗山親子館)。開張迄今將滿10週年,結合招牌服務,「共融」為其中一大特色之一。

 

每週三上午,旗山早療中心的小朋友來到親子館,享受遊戲時光。

 

早療老師蘇怡琳對孩子們說明入館規矩。

 

圖說:蘇怡琳老師對小朋友說明入館規矩。

 

「一次只能拿一個玩具。」

「嘴巴小小聲。」

「不可以跑,用走的。」

「辦得到嗎?」講解完畢,蘇怡琳問。

「不行。」小女生的回答令老師哭笑不得。

 

圖說:楊丹妤老師帶領團體遊戲。

 

親子館老師楊丹妤帶著小朋友進行團體遊戲,利用簡單的巧拼,孩子們就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參與團體遊戲的小朋友,有慢飛天使,也有一般的孩子。

 

一位媽媽帶著么兒來親子館玩,她的另外二個孩子,在入學前都曾是親子館的愛好者。

 

「他們是哪裡的小朋友呢?」看到早療老師帶團,媽媽好奇地問。

 

一旁的親子館主任李燕惠,順勢向這位媽媽介紹早療中心來此的共融活動。一般和發展遲緩的孩子經由遊戲,從小可以學習如何相處,彼此理解帶進同理心。

 

「我覺得這樣很好!」媽媽十分認同從小培養「共融」的觀念。

 

看著自己的孩子和慢飛天使一起聽故事。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拿著巧拼,開心地跑來跑去,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圖說:共融的美麗畫面。

 

旗山親子館除了有親子館必備的繪本和童玩,館內還設置了幼兒版的身障體驗區,供親子一起探索。蒙眼觸摸積木的形狀,體驗視障者以觸覺代替視覺。以魔鬼氈限制一隻手活動,體驗上肢不便者的日常生活等。家長陪伴孩子體驗的同時,娛、教兼具。

 

圖說:身障體驗區。

 

親子館的特色之二,非「青瘋俠」莫屬了。

 

青瘋俠是一台育兒資源車,也就是「長腳的親子館」。秉持「哪裡有需要,伊甸就往哪裡去」的理念,由親子館老師載著一卡車的繪本、教具和玩具,定期巡迴大旗美較偏遠的地區,將育兒資源送到當地,並視需求舉辦親子活動、親職教育以及社會福利宣導等。

 

圖說:「青瘋俠」育兒資源車。攝影|簡瑞廷

 

此外,旗山親子館還有一項「隱藏版服務」—「兒童發展篩檢」結合「育兒諮詢」。

 

許多家長以為篩檢就該到醫院進行,事實上,小朋友若能在輕鬆的狀態下接受評估,篩檢結果就會愈貼近發展的真實樣貌。將篩檢與育兒諮詢結合,實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過程遇到的困難。若有行動不便的家庭,甚至可向親子館申請到府育兒指導。

 

「有你們真好!」親子館老師親自到家中協助育兒,讓家長備感溫馨。

 

由旗山親子館往東行,來到美濃親子館。二間親子館相距只約15分鐘車程,卻各有千秋。

 

一踏進美濃親子館,天花板吊掛五彩繽紛的紙傘,隨即映入眼簾,予人涼爽與閒適的氛圍。

 

圖說:親子館天花板吊掛美濃紙傘。

 

「怎麼都還沒有人出來呢?」烈日當空的夏季,親子館成為避暑好去處。由於入館有名額限制,館外的民眾眼巴巴排隊等候。

 

圖說:夏季的親子館經常高朋滿座。

 

避暑之餘,美濃親子館風味十足,值得民眾光顧再三:

 

*客語區

「這就是我小時候阿嬤家的廚房!」看到本季的設計主軸「阿婆的廚房」,考究的古早味廚房陳設,勾起家長兒時的回憶,不由得興奮驚呼。

 

客語區的擺設融入美濃文化,並將客語學習設計在互動遊戲台。父母陪兒女玩客式伴家家酒的同時,順道和孩子聊聊常見的客家菜餚,如野蓮、封肉等。一旁裝置了客語發音按鈕,透過看、聽、玩,沉浸式客語環境。不須強迫孩子學語言,他們自然而然就在玩樂中學習。

 

圖說:互動式客語學習環境。

 

*老幼共融

親子館旁就是二間服務長者的單位。藉由辦理親子暨老幼活動,例如:一起種蔬果、分享收成、端午節一起包水晶粽等。孩子從小與不同世代相處,豐富生活圈的面向。

 

「親子活動」長年榮登最受民眾歡迎的親子館服務,歷久不衰。無論是體驗式、烘焙類、美術類等,預約消息一出,很快就額滿。尤其是製作出一個成品,可以帶回家之類的活動,都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

 

圖說:大人小孩都喜愛親子活動。

 

化身為「遊客中心」則是美濃親子館的「隱藏版服務」。

 

「請問哪一家粄條最好吃?」當有非當地人來館,常如此詢問。

「好吃的不是只有粄條喔!」親子館社工林姿怡熱心推薦:「還有蘿蔔粄啦、炸野蓮啦、花生豆腐啦……」

 

不知道這些美食長什麼樣嗎?瞧,館內客語區巧奪天工的食物模型,無一不是道地的美濃小吃,皆出自親子館老師劉蕙嘉之手。製作得太過逼真,有一顆客家菜包模型還被小朋友弄破了。有得吃還要有得拿,來美濃觀光,伴手禮首推美濃農會的美濃米147及美濃米夾心餅,米食滋味齒頰留香。

 

圖說:親子館自製客家美食模型。

 

父母帶1~2歲的孩子來玩耍,接著變成常客。家長與家長之間,並和親子館老師,結為育兒夥伴。當小孩上學或父母上班,或小孩滿7歲(親子館服務對象為學齡前兒童),紛紛從親子館「畢業」。下回再看到家長時,可能就是家中新添弟弟妹妹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是親子館的寫照,生生不息的服務,為父母與孩子創造美好的親子時光。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4.14 NO. 458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伊甸基金會

已故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針對兒童、身心障礙者、老人等不同服務對象,提供直接與專業的社會服務,從成年身心障礙者職訓、就業輔導、心靈重建開始,進而延伸至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服務,以及高齡老人居家照顧。
伊甸秉持著「全人全生涯關懷」,提供服務使用者身、心、靈的支持。此外,更將服務推廣到海外,不僅在越南成立服務中心、四川災後重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