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訊號!孩子咬手手、拔頭髮?心理師教你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作者\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焦慮是種常見的情緒,它往往說來就來,已有許多人生經驗的大人,很多時候都無法控制,甚至無法察覺焦慮情緒,更別說年紀尚小的孩子了。面對與父母分離、上幼兒園、見到陌生人等情況,都可能讓孩子表現出不同的焦慮行為,由於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及處理壓力的能力還不成熟,因此當孩子焦慮時,家長能否及時給予協助就很重要。
媽媽經特地邀請到研究兒少心理專業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帶大家認識孩子會有哪些焦慮症狀,以及如何幫助陷入焦慮中的孩子,從而讓孩子從焦慮中成長,不讓焦慮如影隨形,成為一生的噩夢。
孩子常見的焦慮症狀有哪些?
由於小孩子比較不會用言語表達,沒辦法很明確地說出自己為何焦慮,因此需要家長從孩子的行為表現中細心觀察,來確認孩子是不是感到焦慮了。通常孩子焦慮時的行為,包括捲/拔頭髮、抓臉、摳手、咬手、咬衣領或袖口、轉扣子、拉拉鍊、捲衣角等,或是身體不敢動、眼神不敢看、眼珠一直轉、很用力地抓緊人,這些都是幼兒和兒童常出現的焦慮症狀。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明小孩子的焦慮行為多會表現在手部動作上,常常會以手來接觸離他較近的部位(如臉、頭髮、衣服等),當孩子再大一點,則可能會出現流手汗、眨眼、發出怪聲、頻尿、時常抱怨身體疼痛等症狀。一般來說,幼兒的焦慮表現較為簡單,隨著年紀增長會變得相對複雜,不過焦慮行為都非常類似,沒有明顯區別。家長可多留意孩子是否出現以上症狀。
為何孩子會感到焦慮?認識孩子可能的壓力源
由於焦慮可說是無所不在,因此孩子在不同年齡層會面臨到不同的壓力源。在幼兒階段常見「分離焦慮」,當孩子必須與父母分別,到幼兒園上課時就可能會出現。上了幼兒園後,又需要適應團體生活和老師,也會成為孩子的壓力;還有當陌生親戚來拜訪,或到父母的朋友家,與陌生人相處,也容易造成幼兒焦慮。
上了小學後,孩子開始會面臨到考試、作業等學習方面的壓力,老師若管教過於嚴厲,也可能會讓高敏感的孩子感到焦慮。另外「分組壓力」也是校園裡常見的焦慮原因,孩子會擔心分組時沒人願意一組,自己總是落單。上了國高中後,則會有升學的壓力,還有來自LINE、IG等社群平台的壓力,很多青少年會擔心貼文沒人關注或按讚。
此外,在王意中心理師撰寫的《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一書中,也提到孩子可能會對上台報告、轉學,甚或是新冠肺炎感到焦慮。王意中心理師提醒,隨著年紀增長,遭遇的事件與挑戰越來越多,壓力源也會越來越複雜,如果一直不處理,焦慮的情緒會擴散。反過來說,由於情緒與想法、行動和生理反應環環相扣,如果能夠先解決其中一個壓力源,也會對解決其他焦慮情緒有幫助。
例如原本很擔心要分組報告的孩子,若老師採用了強迫分組,讓孩子免於被拒絕的壓力,孩子的情緒就能變得輕鬆,生理反應也會恢復緩和,想法可能也會隨之調整,開始覺得自己其實也會被接受。當孩子處於較好的狀態,當下一個壓力到來時(如考試),也會比較有餘裕處理。
父母懲罰孩子的焦慮行為會失去信任,讓親子關係疏遠
當孩子出現了焦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求救的信號,暗示「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痛苦!」,如果此時父母非但沒有幫忙解決,反而還忽視甚至懲罰的話,會讓孩子的焦慮情況更糟糕。
比如孩子已經因為分組焦慮,開始摳手、咬手,但父母只覺得這些壞習慣怎麼都改不了、講不聽,並威脅再不改正就要修理孩子,那孩子的壓力會更大,因為分組的焦慮沒有被解決,還要同時應付被爸媽懲處的焦慮,就像在孩子已滿溢的情緒水位,又再加入更多水,孩子會承擔過多壓力而無法負荷。
就算孩子將摳手、咬手的行為「改正」了,但焦慮還存在,可能會演變成眼皮會跳、頻尿、做噩夢等症狀,焦慮只是換個形式表現罷了。除此之外,孩子會覺得父母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卻不想了解,甚至誤解他們,以後遇到事情也不會與父母分享,父母變成壓力,能逃避就逃避,親子疏離和衝突會越來越明顯。
如果孩子出現焦慮症狀該如何幫助?
當孩子感到焦慮,王意中心理師建議家長先試著同理孩子的感受,並讓孩子知道父母有發現自己正處於焦慮中,再幫助孩子釐清感到焦慮的原因,要特別注意的是,小孩子不見得說得出來原因,這時就要靠父母回想孩子的焦慮行為什麼時候會消失。例如媽媽在時孩子就不會咬手,那孩子的焦慮情緒可能就來自於與母親分離。
釐清壓力源後,父母可以依據孩子的年紀解決孩子的焦慮。對於學齡前的幼兒,最重要的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可以透過一些遊戲或散步、擁抱等活動來達成。透過實際活動轉移注意力,放鬆孩子的心情,
小學後可以教導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狀態,引導孩子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由於焦慮的情緒比較抽象,不像「害怕」這類情緒有一個明確的標的物,因此讓孩子練習能把焦慮的原因說出來是很重要的。
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分組被拒絕,一開始可能認為自己被討厭,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也許他們並沒有被討厭,只是對方有更喜歡的組員,又或許下一次早一點詢問,就能成功分到組。
一味稱讚未必好,讓孩子不焦慮,父母需要這樣做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甚鉅,面對容易焦慮的孩子,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父母對孩子的說話速度、音量、節奏可以不急不徐,盡量維持在讓孩子感到穩定的狀態,也多與孩子從事能讓他們自在放鬆的活動,讓家庭維持好氣氛。
有些父母覺得稱讚能提升孩子自信、帶來好心情,不過王意中心理師強調稱讚孩子盡量要具體,不要只是抽象的「你好棒」、「你好聰明」,這樣孩子不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也會讓孩子害怕挑戰,因為假如自己失敗就會變得「不棒」、「不聰明」。
另外,家長應多重視孩子完成一件事的過程,而非結果。例如當孩子考得好時,家長應該稱讚孩子讀書很努力、作答時細心謹慎等,而不是只稱讚成績好,這樣孩子反而會認為「是不是我成績不好,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了?」
王意中心理師說,其實壓力源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同一件事會隨著不同解釋,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和行動,很多時候換個角度想,心情就變得不一樣。因此平常就可以和孩子多多收集對事情不同的解釋方式與觀點,當對事情擁有越多不同的切入點,就比較不會執著於一個想法,會有更多解決方式,也比較容易轉換情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介紹】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著有《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為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新書資訊:
【王意中心理師】授權轉載部落格
推薦閱讀:
哈佛統計99%的憂慮是不必要的!學會「自我交談」跳出焦慮的惡性循環
焦慮、害怕親密…這7種跡象代表父母已造成孩子內心的「複雜創傷」!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