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帶學!旅行時賦予孩子「任務目標」讚賞孩子的成功體驗
作者\村田和子
旅行不只是旅行,也可以配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 賦予任務和目標。任務再小都無妨,重點是讓孩子抱持目標意識,養成責任感和積極態度,鍛鍊他們「堅持達成目標、不屈不撓的韌性」。大人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讓小小的成功體驗刻畫在心版上,播下他們自我肯定的種子。
「我相信我可以」、「只要我願意就能夠辦到」,這樣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從克服困難的經驗學習得來。
某名門私立中學向學生的監護人說:「我們有信心發展貴子弟的能力,但有些事只有家長可以做到,那便是培養孩子『我就是我,我很好』的自信心。請務必養成貴子弟這種『毫無根據』的自信。」
校方想要傳達的是:師長的教育指導再高明,學生自己如果缺乏「毫無根據的自信=自我肯定能力」,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也難以有所長進。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告訴孩子「爸媽相信你一定可以」,這樣的空口白話無助於孩子打從心底相信自己。自我肯定能力只能夠從「我真的做到了」的成功體驗,逐漸累積養成。想要落實孩子「我真的做到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父母的肯定和讚美很重要;也就是說,親子的溝通無礙才是累積成功體驗的關鍵。
出門在外正是大加讚賞孩子的好機會
各位是否感覺到平日很難得找到讚賞孩子的機會?這是因為,日常的作為在我們看來都屬理所當然,父母的注意力便不自覺的聚焦在孩子「沒做好」、「沒做到」的缺失,責怪和抱怨也越來越多……相信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現象。
但是出門旅行,暫時抽離平日的生活時空,父母容易幫孩子訂定小目標,也更容易掌握讚賞孩子的時機點,誠為肯定孩子的難得機會。雖然只是小小的目標,但是反覆累積成功體驗以後,孩子也會開始感受到達標的成就感和充實感。
從「只要我願意就能夠辦到」,然後是「辦到了會心生歡喜」,進而「因為心生歡喜,所以願意再次挑戰」,形成自我肯定的良性循環。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也可望受到良性循環的影響,發生正向改變。
筆者建議各位父母,將學齡前孩童的達成目標,設定在基本的問候與社會禮節。比方說,從「自己的東西自己保管」、「向人打招呼聲音要宏亮」開始做起。對於小學生,則不妨配合他們的年齡和興趣分配任務,養成他們對自己有責任心,也藉此體會達成任務的成就感。
我們家把查詢火車時刻和轉乘交通工具的帶路工作,或是購買紀念品的預算管理等,交由孩子負責,有時也會直接幫孩子設定學習目標。
千萬不能輕忽的是,只要孩子達成目標,必定要給予具體的肯定,讓美好的成功體驗刻劃在孩子的心版上。而倘若結果不如預期,也要肯定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並且引導和協助孩子自己找出修正辦法,為下次的成功打好基礎。不只是孩子,大人同樣應該宣誓自己的任務或目標,全家人一起分工合作,透過齊心一體的行動深化彼此的感情連結。
【新自然主義】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帶著孩子去旅行:家族旅行大力提升孩子的心智成長!!】
推薦閱讀:
「因為爸媽很忙所以去安親班」親子關係零互動!孩子的童年回不來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