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3-5歲 » 研究:爸媽多和孩子「分享回憶」,能減少孩子情緒問題

研究:爸媽多和孩子「分享回憶」,能減少孩子情緒問題

教養,情緒,心理健康,管教,研究,教養
▲我們的藍調時光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爸媽難免會遇上孩子偶爾情緒失控,哭鬧、尖叫樣樣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能怎麼幫助他,心裡充滿無力與心疼,甚至有時會沒有足夠的耐性且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無法好好幫助孩子抒發當下情緒,父母該怎麼減少孩子的情緒失控、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協助,是一堂重要的教養課題!

推薦閱讀如何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情緒腦」有生存功能,先穩住自己,再穩住孩子

國外研究顯示 從小和孩子分享「精心回憶」 成年後身心狀態更健康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於期刊發表研究,針對115 名幼兒的母親參與實驗的數據分析,有半數顯示與孩童精心分享回憶 1 年後,能明顯增強社會情感技能、語言、記憶發展與提升自尊心,並減少憂鬱症狀,長大後對於敘事的語境和主題因果連貫性能更順暢表達,在在說明「媽媽在寶貝小時候如何與他分享回憶,會影響小孩成年後的身心靈健康狀態!」

所謂的「精心回憶」指的是與孩子們針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共同經歷進行敞開、豐富且互動反應良好的對話。如有針對回憶生動闡述的母親,通常會以豐富的事實和情感細節與孩子討論過去的經歷,並提出開放式問題,且同步確認孩子對於所講述回憶的理解,這是明確顯示親子共享回憶對兒童青少年發展長期益處的研究證明。

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研究更指出,2~7歲的孩子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且已具有簡單的推理能力,因此父母若能把握此段黃金期,逐步運用生活情境、共同回憶來引導寶貝口語溝通、模仿、想像與扮演去傳遞經驗,就能讓孩子開始慢慢感受與模仿學習!

運用良好分享技巧 讓孩子從小認識情緒提升表達能力
➤ 親子閱讀繪本 運用情境啟動腦部發展
正向的情緒培養,是需要爸媽的引導,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帶著孩子一同閱讀,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故事繪本,這也絕對是孩子也很喜愛的親子時間,以明顯主題情緒為主的故事繪本,讓寶貝跟著進入故事情節感受當中帶動的情緒起伏,同時右腦情緒發展部分得以啟動。

➤ 日常生活故事分享 練習心靈共感
與孩子分享日常生活裡正在發生的各個真人故事、親身經歷或新聞時事,著重分享感受且讓他們慢慢代入別人經歷的情緒變化,並試著引導小孩從不同觀點、角度看待事情,當孩子聆聽的時候,心靈也能慢慢有共感,更能分辨各種情緒的緣由與界定。

➤ 給予適當紓發情緒的時機 提升表達能力
小小孩因認知能力仍在發展初期,不太能明確察覺並請楚表達自己的情緒,且通常會直接用外在行為表現;父母應給予適當時機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如身體的感受(心跳加速、面紅耳赤等),及心理的感受(害怕、緊張、憤怒等),此時應留心關注與聆聽,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與同理,從而認清自己的情緒狀態;待年紀漸長,更能分辨自己情緒並正確表達,甚至能說出情緒背後想法!

推薦閱讀孩子鬧脾氣怎麼辦?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怒罵一頓更管用

參考資料來源:ScienceDirect:Growing Memories: Benefits of an early childhood maternal reminiscing intervention for emerging adults’ turning point narratives and well-being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