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最悲哀的事,是你全力付出,孩子卻只得到傷
作者\周慕姿
最悲哀的是,在採取「心理控制」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常見出現: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父母的感覺是感覺,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於是,當因為一點小事,父母情緒爆發,或是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的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時候,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
「心」這個容器,裝的就不會是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是能主宰他的生活的父母,他們的情緒與要求。
於是,長大之後的孩子,無法辨識、知道自己的喜好,因為能夠指引他們的情緒已經癱瘓;即使情緒升起,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以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為主,讓自己處在「自我需求」與「他人期待」的兩難當中。而最後,「他人的期待」幾乎都會獲勝,因為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生存法則。
有些孩子,在經歷許多創傷之後,願意回過頭去看自己在這過程真的受傷了,接受父母有其限制的可能性;但是在理解自己的創傷時,仍然不習慣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而會逼迫自己:
「既然我已經知道他們有困難,也很難改,那我有能力,我應該多做一點。」但卻在這「多做」中,尚未照顧好自己過往的創傷,而會在歷經與父母關係中再一次的挫敗時,出現更大的情緒重現,而憂鬱、憤怒、羞恥感等會一湧而上。
最後變成恨,甚至造成彼此關係的直接斷裂與疏離。
而這,是最令人傷心的結果。
並非要責備父母
我了解討論這些互動並非易事,甚至有些父母會感受到被責備,因此會有許多情緒。但我仍強調,談論這些並非要討論誰對誰錯。因為若這是一個文化習慣,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框架,就無法跳脫這樣的教養方式。
而若我們沒有意識,有時因為父母的焦慮與不安,使得孩子必須以父母的情緒為情緒、以父母的目標為目標時,會讓孩子限縮自己的人格發展;或是,當我們使用一些否定人格、否定情緒的語言教養孩子時,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看法、自我價值與自尊,這些傷害就會約定俗成地繼續延續下去。
我們要做的,不是討論對錯,而是彌補、改善與預防。
若有機會了解,怎麼做能讓孩子得到愛與支持、怎麼做能讓孩子不受傷害、怎麼做能讓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了解孩子與大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平等的人,需要被平等的對待與尊重,對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若當我們在說著這些孩子的痛楚時,卻為了父母的感受,以至於必須壓制孩子說出自己的傷痛,這又是再一次的情緒壓制與忽略。
對於創傷的療癒與關係的修復,幾乎沒有幫助。而愛,也會在這之中消失殆盡,只剩下責任與義務。那對於父母與孩子來說,不是很可惜嗎?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推薦閱讀:
父母給予的負面訊息影響多深?早年傷痕若沒能治癒,將大大侷限人生觀
最好的家庭教育要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有遠見的父母請做這3件事!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敏弱肌也適用!皙透肌 HINOKI 養膚關鍵成份檜木醇,溫和守護肌膚原生美
每年到梅⾬季節氣候變得又悶熱又潮濕,連帶⽪膚狀況也跟著起伏不定,您最近是否也很介意肌膚不像以往舒...
心美力3 HMO親護水解配方給寶寶3重保護,自在探索媽媽好安心!
從孩子誕生到世界上的那刻起,爸媽們就開始對寶寶的未來有無限想像:想像孩子赤足在草地上奔跑嬉戲、想...
如何幫助自卑的孩子重拾信心?心理學:用「鼓勵」代替「稱讚」!
作者/宅媽花花(黃瑜萍) 不斷尋求讚美的孩子怎麼辦? 小兒子(下稱尚宇)在剛被我接回...
一個眨眼間…他們就長大了!孩子的保存期限真的只有十年?
作者\小米嘛 在潛意識仿佛過了九九八十一天的隔離後,前兩天終於久違的帶了孩子來到心心念念已...
與長輩金錢觀不同怎麼辦?超真實案例分享,4個步驟不怕孩子走偏!
作者/Psyche賽心姬 實例:六歲孩子想學直排輪,二十四堂一萬元的學費。媽媽把握機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