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育兒最悲哀的事,是你全力付出,孩子卻只得到傷

育兒最悲哀的事,是你全力付出,孩子卻只得到傷

教養,父母,創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周慕姿

最悲哀的是,在採取「心理控制」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常見出現: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父母的感覺是感覺,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於是,當因為一點小事,父母情緒爆發,或是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的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時候,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

「心」這個容器,裝的就不會是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是能主宰他的生活的父母,他們的情緒與要求。

於是,長大之後的孩子,無法辨識、知道自己的喜好,因為能夠指引他們的情緒已經癱瘓;即使情緒升起,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以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為主,讓自己處在「自我需求」與「他人期待」的兩難當中。而最後,「他人的期待」幾乎都會獲勝,因為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生存法則。

有些孩子,在經歷許多創傷之後,願意回過頭去看自己在這過程真的受傷了,接受父母有其限制的可能性;但是在理解自己的創傷時,仍然不習慣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而會逼迫自己:

「既然我已經知道他們有困難,也很難改,那我有能力,我應該多做一點。」但卻在這「多做」中,尚未照顧好自己過往的創傷,而會在歷經與父母關係中再一次的挫敗時,出現更大的情緒重現,而憂鬱、憤怒、羞恥感等會一湧而上。

最後變成恨,甚至造成彼此關係的直接斷裂與疏離。

而這,是最令人傷心的結果。

並非要責備父母

我了解討論這些互動並非易事,甚至有些父母會感受到被責備,因此會有許多情緒。但我仍強調,談論這些並非要討論誰對誰錯。因為若這是一個文化習慣,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框架,就無法跳脫這樣的教養方式。

而若我們沒有意識,有時因為父母的焦慮與不安,使得孩子必須以父母的情緒為情緒、以父母的目標為目標時,會讓孩子限縮自己的人格發展;或是,當我們使用一些否定人格、否定情緒的語言教養孩子時,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看法、自我價值與自尊,這些傷害就會約定俗成地繼續延續下去。

我們要做的,不是討論對錯,而是彌補、改善與預防。

若有機會了解,怎麼做能讓孩子得到愛與支持、怎麼做能讓孩子不受傷害、怎麼做能讓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了解孩子與大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平等的人,需要被平等的對待與尊重,對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若當我們在說著這些孩子的痛楚時,卻為了父母的感受,以至於必須壓制孩子說出自己的傷痛,這又是再一次的情緒壓制與忽略。

對於創傷的療癒與關係的修復,幾乎沒有幫助。而愛,也會在這之中消失殆盡,只剩下責任與義務。那對於父母與孩子來說,不是很可惜嗎?

教養,父母,創傷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推薦閱讀
父母給予的負面訊息影響多深?早年傷痕若沒能治癒,將大大侷限人生觀
最好的家庭教育要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有遠見的父母請做這3件事!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