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亂亂長!除了食物過敏原外的「4大致病原因」不處理恐成慢性病
作者\良醫健康網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會出現紅、腫、癢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別。蕁麻疹的發生原因,除了一般人會認為的食物過敏原(如含組織胺食物)引起外,還可能是藥物、流汗、陽光造成。一旦起了蕁麻疹,我們可以如何止癢?急性和慢性蕁麻疹怎麼辨別?如果不處理,會自己好嗎?
蕁麻疹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
蕁麻疹可依照「反覆且持續發作的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多會在數小時、數天內自行消退,但若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多由過敏造成,如食物過敏在吃東西後30分到兩小時就會發生。只要不再接觸已知過敏原,就可以有效改善症狀。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活化,通常不易找到病因或誘因。但可能因物理性原因或服用長期慢性的藥物引起。
根據皮膚科醫師朱家瑜指出,慢性蕁麻疹還可以細分為:慢性尋常型蕁麻疹(約60%)、物理性蕁麻疹(約35%)、血管炎性蕁麻疹(約5%)。
蕁麻疹不能吃什麼?蕁麻疹的原因
許多人喝酒會長「酒疹」,就是急性蕁麻疹,如出現酒疹,只要自己注意不要喝酒或吃到含酒精的食物便可以改善,也因會自行消退,因此較少會求醫診治。
蕁麻疹的3大症狀
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
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
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
身體的搔癢:膨疹後會伴隨極度的癢感,通常搔癢持續數小時。
蕁麻疹造成的影響
蕁麻疹除了身體的不適外,還可能引響心理問題。過去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焦慮症、睡眠障礙、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1.43~2.32倍。
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病情惡化。
蕁麻疹怎麼辦?半夜蕁麻疹怎麼辦?
由於急性蕁麻疹跟過敏有關,控制飲食與避免過敏原會有明顯的幫助,但慢性蕁麻疹較為不明確,因此也建議可以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
遠離過敏原,將會過敏物品做紀錄
紓解壓力,保持生活作息規律
避免泡湯、穿不透氣衣物、配戴項鍊手環等對皮膚造成額外刺激的行為
避免搔抓,防止症狀惡化或造成傷口而產生細菌感染。
流汗時馬上擦乾
勿過度搔抓,可以嘗試用冰敷、沖冷水或輕拍的方式減緩癢感
蕁麻疹的治療
無論急性或慢性蕁麻疹,在治療上會使用抗組織胺來幫助,有時視症狀需要會輔以類固醇,對於非常嚴重且無法控制的慢性蕁麻疹可能會需要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蕁麻疹屬於慢性疾病,很容易反反覆覆,常有人一段時間沒發作就以為自己痊癒了,自行停藥之後反而症狀反彈更嚴重。切記如果要停藥一定要跟醫師討論。
*目前抗組織胺的藥品可分為傳統、新一代兩類型,雖然傳統抗組織胺(如希普利敏液)效果較佳,但可能會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乾、排尿不順等副作用;新一代抗組織胺較不會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但效果稍弱。
中醫看蕁麻疹
蕁麻疹在中醫古籍中被稱為「風疹塊」「隱疹」,它像風般無固定部位、時間發作,消退後不留痕跡因此得名。
根據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的資料指出,急性蕁麻疹多屬風、溼、熱,使用「疏風清熱」、「涼血解毒」類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多屬氣滯血瘀、血虛風燥,需使用「調和脾胃」、「養血滋陰」類中藥治療。
參考來源: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臺大醫院電子報、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明明沒怎樣還是起「蕁麻疹」?除了食物過敏原外,你該知道的「4大致病原因」,不處理恐成慢性蕁麻疹】
推薦閱讀:
「犧牲」非女性婚姻生活關鍵字!尚瑞君:要有學習的心、積累涵養!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