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16-18歲 » 表面快樂的他,可能正被憂鬱所困,正視「青少年憂鬱」的普遍性與嚴重性

表面快樂的他,可能正被憂鬱所困,正視「青少年憂鬱」的普遍性與嚴重性

教養,青少年,憂鬱症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麗莎.霍夫曼, 瑪莉.戴爾.哈靈頓

父母通常以為自己知道孩子是否開不開心,畢竟我們從孩子第一次開懷大笑時就一直在他們身邊。難道我們真的可以在家裡眼看著孩子陷於憂鬱或焦慮,卻渾然不知嗎?答案是當然可能。

青少年很可能在我們面前掩飾這些痛苦的感覺,他們顯現的症狀或許不像典型的憂鬱症,而是看起來就像「一般青少年」的情緒化、喜怒無常、舉棋不定、或是封閉自己。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包括課業表現不佳、暴怒或生氣、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飲食與睡眠習慣改變—這些看起來很像其他問題,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們忽略。

如同大多數的我們,當身為作家也是母親的崔西.哈金(Tracy Hargen)看著兒子,她看到的是一位適應良好的高中生,也很會安排自己生活。但是有一天兒子說出的一句話,卻讓她極度驚嚇:我的兒子說:「媽,我們可以聊聊嗎?」

聽見孩子這麼說,每個母親幾乎都不免感覺到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可怕的消息。這句話就像是一個警告,提醒你必須振作起來,因為某些大事即將發生。所以當兒子在應該正為期末考試用功的當下,走進我的房裡時,我知道他需要我仔細聆聽。

「媽,有一件事情我必須告訴妳。過去一年多我一直有憂鬱症,很嚴重的那種。我最近和某某老師(我和兒子都很喜歡的一位老師)聊過,她鼓勵我告訴妳和爸爸。事實上,她很堅持要我這麼做,她說你們都會瞭解,還說妳是唯一能讓我得到需要的幫助的人,我需要幫助。」

我必須老實說,兒子這番話跟我預期的完全不同,我以為他想說的是:「我對這次期末考一點把握都沒有……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整個暑假要做什麼好……所有的事情讓我覺得好累……我擔心升上十二年級之後和考大學的壓力……」憂鬱症這三個字是我完全沒想到的。

我知道成人罹患憂鬱症的一些狀況,無法起床、不再享受喜歡做的事或接觸朋友、陷入深沉的悲傷或憤怒之中、整天昏昏沉沉的,但是我的兒子完全沒有這些症狀。我每天就在他房間對面的書房裡工作,他每天下午也都在房間裡讀書或做事,我甚至經常聽見他觀看搞笑影片時發出的笑聲。我看著他和朋友互動、一起打球、一塊兒去看電影,每天早晨開心地早早起床準備上學。

我想大喊:「你才沒得憂鬱症,我明明聽到你笑得很開心。你一點也不孤僻,我們明明常常聊天說笑。你每天早上都按時起床,狀態似乎也很好。」當時的我不知道的是,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和成人的不一樣,他們可能變得麻木、冷漠,對任何事情都沒什麼感覺,雖然外表看起好像一切正常,但內心卻出現自己也不瞭解的黑暗。

教養,青少年,憂鬱症

不過,我知道的是兒子說這些話時很嚴肅,這對他來說其實難以啟齒。孩子的爸那天晚上因為擔任教曲棍球教練,所以不在家,我只能獨自面對,我知道自己必須非常謹慎。

我的腦海中突然冒出某個朋友的兒子自殺的事,那個孩子的第一年大學生活就像所有的「美國男孩」,他喜愛校園生活,也愛他的朋友,和父母的關係更是親密。男孩自殺的那一天,他的父母正好準備進城參加一場婚禮,地點就在大學城附近,他也說好要一起參加婚禮,並和媽媽跳第一支舞。

實際上,他的父母在悲劇發生的幾個小時之前才和男孩通過電話,他的聲音聽起來既興奮又開心,還問他的媽媽是否記得幫他帶穿西裝襯衫需要用的袖扣—她帶了。他們還提到第二天先約在某個地方,再全家一起赴宴。當時他們完全不敢置信自己的兒子在幾個小時之後,竟然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因為我認識這位男孩,也和他們一家熟識,加上自己也有兩個男孩,所以整件事更讓我不禁擔憂害怕。男孩的父親現在常常到校園演講,勇敢地分享自己的傷心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其他人瞭解年輕人的憂鬱、焦慮以及自殺傾向。他們還設立了自殺防治專線,期盼能夠拯救生命。我常常關注他們所做的一切,也和兩個兒子分享這個家庭發生的事,詢問他們倆個是否感到憂鬱。兒子們當時都說沒有。

我知道那天晚上兒子開口對我說出「媽,我們可以聊聊嗎?」這句話時,那個我以為他一直都很快樂、幸運的兒子,內心其實有與表面上非常不同的感覺。我小心翼翼地選擇回答的話:「我很抱歉無法在你經歷那些事時陪在你身邊,但很高興你能坦白告訴我。謝謝你如此信任我,我保證爸爸和我都會幫助你,你絕對不是一個人。請你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覺得憂鬱?」這麼回答對嗎?我不知道,但這是我當時所能想到的最好回應,似乎也是他需要聽到的。

接下來,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兒子告訴我所有的一切。我以為自己很瞭解他—由內到外無一不曉,我以為他對我們無話不說,我們全家也常相處在一起,我真以為如果他發生了如此嚴重的事情,我一定會立刻發現,但是我沒有。他隱藏得很好,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以致於我全然沒有察覺。

那天晚上,他清楚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也希望得到幫助。我們討論了一些選項,我知道一位很棒的諮商師,兒子可以先和她談談,看看適不適合(幸好他們很合得來)。我們也說好讓我幫他預約看診,決定兒子是否需要服藥。我還詢問他願不願意讓我打電話給學校的某某老師,謝謝她鼓勵兒子來對我們說出這件事。最後,我再三向他保證自己和先生都會幫助他。

我們會不計一切代價讓他得到需要的協助,也告訴他一開始可能需要花些時間,試著找出最合適的資源與方式,但是我們一定會跟他一起度過這個難關,他不必再隱瞞或守住這個祕密。他看起來好像突然放下了肩膀上的千斤重擔,表情和緩了許多。

當他的爸爸回到家時,兒子也向爸爸坦白,我們也做了計畫。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們和幾位專業醫師見面,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方面的訊息與資料,也常找兒子一起聊天。也常忍不住每幾個小時就關心地問:「你還好嗎?感覺怎麼樣?」

我需要知道他的狀況,但又不希望讓他覺得煩。雖然他並沒有自殺的傾向,不過朋友兒子的陰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不想忽略任何蛛絲馬跡。我會和兒子開誠布公地談論他的治療狀況,也不斷地嘗試、改變,直到他逐漸恢復。雖然也花了一段時間,但情況慢慢地愈來愈好。

我在這當中哭了好幾次—想著我的兒子長久以來默默獨自承受痛苦,責備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一邊哭一邊想著如果他一直沒說出來、沒得到幫助時會發生什麼事。我也流著淚感謝他的老師,當她告訴我:「我對他說自己能夠理解他的感受,也願意聆聽,但是無法給予太多協助。我告訴他你們會做任何事來幫助他。」我們的心裡會永遠感激這位老師。

兒子現在已經是位大學生了。新生訓練時所有的新鮮人都要玩一個稱為「親愛的世界」的活動—每個人必須用黑色簽字筆在身上寫出幾個字並講一小段故事。進行活動時兩個人一組,互相幫對方把故事中的重點字句寫在身上,之後再拍一張照片。兒子把照片寄給我們,照片中的他伸直手臂,上面寫著大大的字:「我感受到了陽光的溫度。」在他張開的手掌中則是「再一次」三個字。

我看到之後,眼淚馬上流了下來,為的是他一路走來的艱辛,還有他願意坦承、公開述說自己的故事,他說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幫助其他也身陷在憂鬱困境中的人。當我詢問是否也能讓我分享他的故事時,他顯得很興奮。我說其他父母或許也能得到啟發,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處於憂鬱之中。他立刻回答:「我很願意讓妳把這件事寫出來,也會覺得很棒。」

以下是我們學到的事:公開談論憂鬱症和焦慮症,分享自己的經驗也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留意孩子話語中的線索,觀察情緒掙扎的現象,詢問他們會用什麼方法來紓緩壓力,不斷提醒他們如果需要的話,你永遠都會陪伴在他們身邊,並給予支持。

最後,請和孩子們分享我兒子的故事,問問他們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覺得麻木,好像什麼都無所謂,就像自己被一片黑暗籠罩著。研究顯示,和孩子公開討論憂鬱症和焦慮並不會加劇他們的病症。開放的談論能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也能促使他們跨出求助的第一步。

「媽,我們可以聊聊嗎?」
「任何時候,無論白天或晚上,永遠都可以。」

尋求協助

如同我們在這個章節裡提到的,高中和大學階段是對抗憂鬱和焦慮的挑戰時期。兒童暨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傑斯.夏特金博士(Jess Shatkin)在《生來狂野:青少年為何冒險?我們該如何保護他們的安全》(Born to Be Wild: Why Teens Take Risks, andHow We Can Help Keep Them Safe)一書中提到:「青少年與成人早期階段,是精神疾病的爆發期。到了十八歲時,每六個青少年當中就有一個會受到重度抑鬱症的影響,而在十三到十八歲的年齡層中,受到焦慮症影響的人數更高達三分之一。」

這樣的數字顯示我們的孩子不但需要專業的協助,同時也需要父母的及早發現。雖然大部分的專家建議可以透過校園的健康中心進行早期診斷,但是每一個孩子其實有不同的需求。我們特別邀請臨床心理學家,也是《我們的女兒怎麼了?》一書的作者麗莎.達摩爾,來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尋找正確的資源。

教養,青少年,憂鬱症

▲孩子長大了,我們該怎麼辦:給父母的分離焦慮指引,用聆聽與信任,陪伴青少年探索戀愛、升學、人際關係與獨立的成長課題

推薦閱讀
憂鬱症已偷偷來襲?其實你的大腦早已知情…
小心!對憂鬱症患者說這6句話,恐讓他們「更想不開」

高寶書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孩子長大了,我們該怎麼辦:給父母的分離焦慮指引,用聆聽與信任,陪伴青少年探索戀愛、升學、人際關係與獨立的成長課題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高寶書版

高寶書版集團致力文化事業不遺餘力,出版種類多樣且廣及商管財經、心靈勵志、親子教育、學習新知、生活風格、健康休閒及各類文學作品。高寶不僅是台灣第一家發行海外 ( 美國、新馬地區 ) 的出版社,更在中美著作權法通過前,主動接洽歐美各國出版公司,成為台灣第一家購買翻譯版權的大型出版公司,銷售市場遍及香港、大陸、東南亞及美加地區。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