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幼小銜接嗎?小學老師給父母的3個觀念、8點建議!
從事過幼兒園工作,現在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從年前開始,經常被家長問:要不要上幼小銜接?
很多老師被問到,一般是不太會給你明確的建議的,因為真的不好一概而論,很多點還是得家長自己去把握,畢竟誰都沒有你了解你們家孩子,每個人的教育理念也不同。以下是我經歷過幼兒園,也經歷過小學,透露一些我看到的小秘密,提供大家一些現狀和觀點分享作為參考建議:
其實不讓孩子提前學習知識的好處是有的,在我孩子身上,我看到最大的好處是,他因為不懂,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聽的很認真,不懂的會及時問我,因為兒子在我的小學上學,所以有機會接觸,我也可以及時輔助到,後面我告訴他,媽媽不一定有你的老師懂,以後你不懂的可以直接問你的老師,或者問班裡優秀的同學。
其實這麼做,不是我真的不懂,而是我希望他能遇到問題,除了下意識來找我以外,知道尋求幫助,後來他問我的就少了,基本都會主動跟老師交流,而且還可以促進他跟班級同學交往,所以他在班裡還算是受歡迎,後來還被選為了班長,當然,這個原因,不是因為他學習好,他不是班裡學習最優秀的,但他有一個優勢,因為從小我經常帶他讀繪本,有意識的讓他潛移默化的認字,所以,一年級的時候,他自主閱讀是沒問題的,簡單一些的繪本,生活中常見的字他基本都認識,這給他帶來一個好處是,班裡同學的名字,他可以很快的叫出來。
老師問,誰認識的字多,他自發的承擔了給同學發作業的任務,後來就被選班長了,這一點我還是很欣慰的,孩子也很有成就感,有時間更願意看課外讀物,不認識的字就會問我,讓我解釋意思,這個前提是他認為認字給他帶來很多好處,幫助他解決很多問題。
說這個是,想告訴大家,孩子有自主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認識的字多一些,對於上小學是有好處的,但是這個認字不是填鴨式的學習,為了讓孩子認字而認字,單純的過早的填鴨式的學習知識,只會破壞孩子的潛能,最終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這種教育方式等孩子上到三年級,到初高中就會吃虧!
那單純的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不好之處是:孩子會認為我已經學過了,很多孩子在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都會驕傲的覺得自己會了,然後就開始講小話,開始玩橡皮擦,有些膽子大的會直接插話,頂撞老師,有些孩子老師才開始講,他就說我會了,打亂老師節奏,影響其他同學,這在小學是老師非常討厭的。這樣就非常不利於孩子一二年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了,還會無辜招來批評。
所以,其次,我認為:即便是大家要做幼小銜接,也不能照著小學內容小學課本去上,一定要換個體系,給孩子留著新鮮感,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為主。
我可能比一般的老師,更能感同身受家長的焦慮和困惑,所以才想發自肺腑的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因為經歷過幼兒園,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其實要求的差異,跟小學之間是很大的,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照顧基本算是無微不至,我指的是生活上的照顧,但對孩子心理上的一些支持未必是夠的,在幼兒園,有些孩子很乖,你幾乎看不出來她有什麼問題,班裡孩子多,老師也不一定完全能估計到,原則上還是以安全管理和常規訓練為主,很多需要介入的點都容易被錯過了。
我之前見到過一個別的班級的孩子,她是那種老師形容的典型的“乖孩子”,可能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個好評價,在我作為一個媽媽和老師的視角是不一定的,那個孩子後來上小學,聽說遇到很多問題。
在小學,往往這種很中性的普通孩子是很可憐的,她沒有獲得支持和關注的資源,很容易被老師忽略,遇到問題也從來不會主動表達和對外求助,內心壓抑但不會處理,同學關係也一般,同學有時候主動跟她玩,有時候又把她推開,她完全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現像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其實是很大的,更可怕的是她的心理波動不被外界察覺,大家的習以為常的認為,她就是那麼一個孩子,往往首先被欺負的也是這類孩子,自信心就難以建立起來。
所以,第三點想給大家的建議是:千萬別忽視了孩子性格塑造方面的培養。
在知識的這條道路上,一開始是簡單的,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知識真的不復雜,不難,網絡上經常流傳的所謂的超綱,家長都不會做的小學題目幼兒園題目,孩子怎麼可能會!這個觀點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現在的教材是新時代的教材,也更適合新時代的孩子,很多家長不會做的題目,可能是成人受到老式的教育方式的影響,思維很局限,但孩子的思維靈活,視角不同。
但是新時代的孩子也有共性,也有缺陷,我在小學看到讓老師很頭疼的一些問題,一年級,6歲的孩子,喝水不會開瓶蓋,上課水杯不知道往哪兒放,一點小事就找老師。有的孩子不會收書包,從來找不到課本在哪兒,作業在哪兒,要么就是經常忘記帶。還有的孩子經常拿別人的東西,每天被告狀,要么就是東西被人弄壞,鉛筆經常被人拿走,不敢說,默默的坐一節課。
這些問題說大不大,每一件事都真的很小,但說小也真的不小,一年級老師基本都是在和這些事情打交道,經常因為這些小事影響到家長和老師、家長和家長、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係。
還有一類孩子是人很聰明,成績也不錯,但是自控能力太差。上課稍一聽懂就坐不住了,不是跟前後桌講話,就是動來動去,經常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引起老師關注,其實這種孩子內在是虛的,喜歡別人表揚和誇獎,老師一下沒表揚,就覺得老師不喜歡她,所以變著法子的求關注,也很容易引起老師反感。要么就是,搗亂課堂,不聽規則,難以建立關係,科任老師和班主任很頭疼,管理起來不容易。
最讓人頭疼的是這類孩子,專注力極弱,能力感極差。這種孩子往往就是學校裡跟不上的孩子,老師傳遞的重要信息,他往往都聽不見,反應也慢,是被老師趕著批評著走的。
老師往往最喜歡,能專注聽課,思維活躍,遵守規則,會尊重和配合老師,會關心人的孩子,哪怕孩子成績不是最好的。這種孩子往往讓老師覺得很暖心,很被支持!
最讓人擔心的是這類孩子,就是上面提到的很中性很普通,不會處理問題,受了委屈不會說的孩子,他們往往各方面表現都一般。不會調皮到老師看不見都不行,也不會差到需要單獨關注,更不是老師引以為傲的優秀學生榜樣。這些孩子到高年級更容出現一些心理層面的問題。
所以,再次呼籲大家,一定要重視孩子性格層面的能力培養,做一個懂孩子,給予孩子支持的父母,在教育中有的放矢。幼小銜接也不是狹義的知識銜接,其實從孩子出生,到幼兒園整個期間,都是在打基礎,6歲以前的教育千萬千萬不要忽視,現在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補充。
我還親眼看到過有些家庭的教育真的很糟糕,父母性格缺陷,衝突不斷,也談不上什麼教育觀念,一個好孩子都能教成壞孩子,倒不如少影響孩子,讓孩子多接觸好的教育環境和老師。總之,為人父母,新時代的父母,不學習是絕對不行的,要有能力成為孩子的同行者和支持者!
最後,給大家總結幾點:
1.小學老師不一定喜歡提前接受知識的孩子,除非他完全不會出現上面說的現象。但從利於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和思維發展來講,也不建議太早學過量知識。
2.現在的大潮流是幼兒園階段,已經開始學習寫字和數學,小學班裡的大部分孩子也都或多或少的接受過幼小銜接的學習,有時候也的確會讓老師無意識的加快進度。如果你的孩子一點不接觸,確實會跟其他孩子出現起點不同的現象,如果他學習能力不強,習慣不好,就極可能跟不上。
3.建議大家多培養孩子的識字量和興趣,書寫不推薦,如果教授錯誤,老師糾正起來更難,反而影響孩子考試成績。
4.閱讀興趣和能力,怎麼培養也不為過,父母要多重視,特別是如果你想培養的是一個有靈魂的學霸,而不是一個考高分的機器。
5.獨立自主,為人處事,做人的本質不能忘。小學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培養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不能光靠找家長找老師,甚至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衝突。
6.學習習慣是基礎,很多孩子上一年級時,握筆姿勢千奇百怪,糾正起來確實不容易,有些孩子肌肉力量也不夠,需要大量的練習。有的孩子完全坐不住,這些光靠小學也是不夠的,家長要多配合,多輔助孩子!
7.學習能力是重點,整個小學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學業生涯階段,學習能力都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什麼叫學習能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老師提一個問題,有孩子能快速反應,表達觀點,有孩子連問題都聽不懂;有孩子讀一段文字,只要3分鐘,有孩子要讀20分鐘;有孩子聽一遍就記住了,有孩子聽5遍也記不住;有孩子看一眼就知道這個字怎麼寫,有孩子看了5、6眼也沒寫對。
8.家長要把上小學當作家裡的一件大事看待,陪孩子開一個好頭,走穩學業路上的第一步。遇到困難,少批評,少發火,尋找科學的指導方法。尤其是,如果孩子接受能力本身偏弱,也沒有很好的銜接準備。一定要有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一次結果不好,就往下一次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對孩子的考核是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千萬不要因為某一次考試不好,而否定打擊批評孩子,堅持和孩子一起努力一段時間,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家長平靜堅持的時間越長,孩子的收穫就會更多。
總之,對於孩子的學習而言,並不取決於孩子先天差異的智商,而是後天培養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在真正入學之前,奠定好孩子的潛能,在入學之後,管理好父母自己的情緒和期望,給孩子真正有用的支持。人本身就是三六九等,孩子也一樣,不要一次性給孩子超過他能力範圍的要求,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興趣和努力過程的價值。
推薦閱讀:
為上學做準備!幼兒學齡前課程心得分享
上小學不用怕!小一生輕鬆準備學用品的4要點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我要回應
2021-04-01 23:39:22
2021-04-01 02:08:41
2021-03-31 19:42:22
2021-03-31 17:01:39
2021-03-31 08:24:44
2021-03-31 0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