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德州小學嚴重槍擊案至少18童喪命!這世界很亂,如何教孩子面對恐懼?

德州小學嚴重槍擊案至少18童喪命!這世界很亂,如何教孩子面對恐懼?

▲圖片來源:路透社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媽媽經編按:昨(24日)美國德州發生一起國小槍擊案,造成至少18名學童與3個成人喪命,現場父母無不擔憂心碎,根據報導,兇手是一名18歲的高中生,在闖進國小校園之前先射殺了自己的祖母,他在與警官槍戰的過程中已經身亡。

德州槍擊案,德州槍擊,恐懼,教養

▲圖片來源:路透社

路透社報導,美國時間24日上午11點43分,有人目擊一名持槍的青少年闖進德州尤瓦爾迪(Uvalde)的羅布(Robb)小學,並大開殺戒,動機尚不清楚,但已經造成多名學童身亡,學校在下午2點公告,已經將其餘學生安置在附近的公民中心,家長可以前往接孩子。

這是德州史上最嚴重的一場槍擊案,在2018與2019年都曾發生過,但死亡人數沒有這次多。美國總統拜登已經聽取槍擊簡報,白宮也已經降半旗哀悼,拜登也親自前往現場關心當是父母們。

為什麼我們選擇這篇文章?

美國因為槍支合法,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令人遺憾的槍擊事件,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會讓父母多少有些擔憂與懼怕,作者出生在紐約市,因父母多次看見社會中的危險事件,因此將「恐懼」傳達給了孩子,即便如此,作者仍成為一名警員,希望能夠告訴大家,恐懼會存在,但如何面對恐懼、保護自己,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的事。


作者/伊芙‧波普拉斯

困境能揭露一個人的本性。─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恐懼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越了解自己常會有哪種恐懼反應,在生活和決策上就越能取得掌控度和自主權。你不需要讓恐懼限制自己,而且重點不一定是克服恐懼,有時候是學習如何善用並駕馭恐懼,來達成想要的人生目標,成為最堅強的你。我從小閱讀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他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那裡也是我母親的家鄉。我還讀過其他希臘英雄的故事,包括在海上待了十年的奧德修斯、打過特洛伊戰爭的戰士阿基里斯,還有斯巴達的李奧尼達王,他率領了三百壯士力抗波斯大軍。

我把這些故事當成空氣一樣吸進體內。我越是了解這些偉大英雄,就越把自己看得跟他們一樣。他們是我族人的傳奇,他們的勇氣和英勇事蹟活在我心中,我由此觀點看待這個世界,連同我在這世上的地位。小孩子很容易受到故事激勵、把自己當成英雄。我們會做白日夢,夢想以後希望擁有的美德,如勇氣、力量、公正和正直,並開始依此來塑造自己的人生。

這種對未來的想像稱作「可能的自我」,而這項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黑澤爾.馬庫斯和寶拉.紐瑞斯創建。該理論描述個體如何套用過去的經驗來形塑自我認同,以及如何投射於未來。人會透過兩種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可能自我:希望和恐懼。希望是著重於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自我稱作「希望自我」(hoped-for self),也就是你想像自己會成為的人,例如:我希望當個醫師;我希望成為美國總統;我希望成為特勤局探員。

相反的,恐懼則著重於我們想避免成為什麼,而這種自我稱作「恐懼自我」(feared self)。在這種認知裡,我們決定自己不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例如:我害怕變成流浪漢;我害怕變得像我父親;我害怕變得軟弱。這兩個自我的組合,引導我們成為自己終究會成為的那種人,也就是我們「想成為」和「不想成為」的人。

然而,有時候由於因緣際會,像是我們有做出或沒做出的抉擇,結果我們過著一種跟原本夢想的生活不太一樣的人生。對我來說,我的孩提時代並沒有反映自己希望擁有的戰士心態。事實上,我小時候的生活完美地對比出「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和「我正在變成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我的成長過程充滿了警戒,處處低調,總是被恐懼感籠罩。

在恐懼中長大

一九八○和九○年代的紐約市跟你現在看到的光鮮模樣完全不一樣。

二○一八年,紐約市發生了兩百八十九起凶殺案,但回到一九九○那年,我十三歲的時候,紐約市有高達兩千兩百四十五起凶殺案!紐約因為快克古柯鹼和幫派戰爭而成了街頭戰場。在布魯克林任何一個八公里範圍內,警察每六十三小時就會記錄一起命案的發生。新聞上充滿這類畫面:倒在血泊中的屍體;孩童受到駕車槍擊案的波及送命;無辜民眾因為開車轉錯彎,誤闖不該進入的地區,而被拖出車外殺害。

我爸媽都是來自希臘的新移民,對這片新土地上的危險並不陌生。我叔叔多次遭到搶劫。我父親來到美國後,在某間咖啡店找到第一份工作,就曾被搶匪用槍指著頭;他後來開計程車時也曾遇襲。我母親曾被鄰居毆打。我們停放的汽車遭到入侵,裡頭的東西被偷。我們的住處也遭到洗劫,母親存下的現金,還有我擁有的少數幾件首飾,全數失竊。

為了保護我和弟弟,我爸媽把自己的恐懼傳承給了我們。他們逼我們時時刻刻待在家裡。我們不能出門,除非去上學。我們不能在外面玩,很少去朋友家,也從不參加「不給糖就搗蛋」這種萬聖節活動。我們不搭地鐵,因為爸媽說地鐵就像到處都是塗鴉的西部荒野,什麼壞事都會發生。恐懼無所不在。我從小就把爸媽和外婆的每句告誡當成氧氣一樣吸進體內。提高警覺。多加小心。快進屋裡。別出聲。別亂看。機靈點。注意安全。

在家人的教導下,我們從爬滿蟑螂的低收入住處走去公車站的時候,會時刻注意身後。我們下午放學、走下公車後,會快步返回公寓。壞事總是隨時都在發生。他們教我害怕陌生人,害怕鄰居,害怕朋友,害怕外頭的世界,害怕站在街角的人們,害怕開車從旁經過的陌生人。我每次走出家門,每走一步路,都心懷恐懼。

說真的,這種日子實在令我火大。恐懼從我身上奪走了太多東西、機會和體驗,甚至是良好的教育。我曾獲得進入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資格,它是紐約市前三大高中之一,但家人不准我去。母親說每天搭大眾運輸去上學太危險,還說布魯克林比皇后區更可怕,我絕不能去那兒上學。如果皇后區是戰場,布魯克林堪稱地下世界。

無論我如何苦苦哀求,答覆永遠一樣:不行。原因是什麼?恐懼。他們越是教我要害怕、小心、注意安全,我就越反感。我也越是下定決心:絕不讓恐懼主宰我的人生。我知道是恐懼可以讓我們活下去,但我也知道,是恐懼讓我們沒辦法真正活著。

反抗恐懼

我爸媽對我的期許,跟我對自己的期許完全相反。「找個好男人嫁了,讓人家來照顧妳。」他們對我說。根據他們還有我從小長大的社會文化圈子所教的,希臘好女孩就該做些安全又安分的工作,直到找個希臘好男人嫁掉、生孩子。但我想當個堅強、強悍的人,我想做他們不准我做的每件事。如果要說我家人承受的「受害者心態」帶來什麼好處,就是讓我練就出鋼鐵般的意志,我不僅不向恐懼屈服,而且挺身反抗。我不想當個袖手旁觀的人;我需要力量和訓練,好讓我和自己所在的世界變得更安全。所以,我在二十三歲那年,加入了紐約市警校。

如果把這形容成「我爸媽最害怕的噩夢」,這種說法還太過保守了。「妳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在填寫警校申請書時,父親在我身後窺視。「妳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才不會錄用妳,他們要找的不是妳這種人。」我獲得入學許可後,父親更大聲也更經常地表達不滿。母親則是拒絕接受這一切,加上因為她通常選擇「逃跑」的F3反應,這意味著她試著完全避開這個問題。所以,每當有誰問起她女兒,她會說我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說我在曼哈頓當「祕書」。

爸媽對我失望透頂,所以做出了唯一想得到的舉動:不再跟我說話。也許他們以為我會因為他們這麼做而退卻,也許他們認為這種工作不適合年輕女孩,也許他們已經預見這份工作會有多辛苦,我必須經歷多少苦難、疲憊和沮喪,才能符合紐約市警校的標準。當時的我根本毫無頭緒。但我擁有的,是我在皇后區的移民社群裡長大的經驗,這能協助我隨時提高警戒、駕馭恐懼、增強決心。

面對恐懼,韌性,教養

▲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面對各種挑戰

方智出版社】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面對各種挑戰

推薦閱讀
正視焦慮問題,父母該鼓勵面對恐懼,讓孩子學會自我撫慰
如何調適恐懼的感覺?6方法教你面對!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