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忍受人際剝削,哪天大爆發就會無法收拾
作者\洪培芸
這是夫妻對話
「你怎麼這麼笨!連拿杯飲料都拿不好,笨手笨腳的。我當初一定是鬼遮眼,不然怎麼會娶你進門!」
這是母子對話
「你看看王媽媽的女兒這一次考試突飛猛進。我花了這麼多錢,讓你補習,加強這麼多科目,學習這麼多才藝,你到底是都學到哪裡去?不要跟我說NETFLIX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都是戲。媽媽如果不是為了你好,擔心你以後沒有競爭力,我才懶得管你。」
這是情侶對話
「你穿這樣能看嗎?走在一起,真是丟我的臉。拜託你也翻翻《GQ》,學學裡面的型男穿搭風格。你這樣真是土爆了,叫我怎麼跟姊妹淘介紹你是我的男朋友。」
帶著筆記型電腦,靜靜坐在咖啡店一角的我,聽到三種關係,三段對話。內容雖然不同,但都有著上對下的位置及關係。
一個頤指氣使,一個聽話認命;一個自以為是,一個強忍壓抑;一個傲慢無禮,一個丟臉丟到太平洋去。
為什麼說的人毫不自知,聽的人卻痛苦不已?
我時常思索,把一句話好好地說出來,有這麼難嗎?實際上,就是有這麼難。
困難到「說的人毫不自知,聽的人痛苦不已」,然而這又隨處可見,是所有人際關係裡最難念的其中一本經。
如果內涵是關心,本質是善意,能不能如實地表現在語氣、行為及態度上?而不是用了惡毒的形式,尖酸的言語,把好好的一段話如此傳遞。不加油添醋,不拐彎抹角,甚至用了醜陋、險惡的包裝紙。
關係裡的權力與「位置」,讓各種關係,很難存在平等
例如,所有我們聽過的稱謂,父母對於子女,丈夫對於妻子,姊妹對於兄弟,學生對於老師,同事以及上司……這些基於血緣、婚姻、職業及各種社會文化承襲下來的機制,所帶來的關係稱謂,有些乍看之下,是對等與平行,例如夫妻、情侶、手足與同事,但實際上,都仍有著上對下的互動實質。
別再用「其實他也是為了我好,一定有我沒顧慮到,沒做好的地方」來麻痺自己
沒有人樂於待在下位,多半是礙於形勢,不便發作。還有華人文化相當常見、習慣並且推崇的「客氣」及「不好意思」,所以會先忍耐壓抑,看似若無其事,甚至有些人的忍氣吞聲,連自己都毫不自知。
他們常常會用「以和為貴」、「我是為了這個家」、「其實他也是為了我好,一定有我沒顧慮到,沒做好的地方」來安慰或說服自己。
推薦閱讀: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好好說話」!
因為聽來冠冕堂皇,因為聽來是為人著想,所以更容易讓關係裡的人際剝削,籠罩著更多層的面紗,怎麼看都看不清楚;甚至如同病菌的潛伏期,會在將來某一天發作現形,或者大爆發。
【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