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被霸凌者的告白:對一個孩子而言,有時沈默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被霸凌者的告白:對一個孩子而言,有時沈默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霸凌,不反抗,校園生活,遺忘
圖片來源:粽邪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文/小米嘛

前幾天上班時,一個可愛的年輕女同事用著不標準的台語,好奇地問著:「什麼叫『釘鉤ㄍㄧ』?」

同事們邊笑邊解釋的同時,忍不住聊起了學生時代的術語和生活。

『那你知道什麼叫「蓋布袋」嗎?』我笑著問。

「知道知道,這個我知道。」年輕女同事開心地回答。

看著她開心搶答,活像知道老師上課提問的妙麗,一方面覺得可愛,一方面為自己居然想起這個「名詞」(或動詞?)驚訝;曾經,在我的記憶中,它是個隨時可能發生的情景,不是動詞也不是名詞,是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場景。

不久前剛好有一則被霸凌孩子的媽媽帶著孩子去學校的新聞,很少人知道,曾經我也是個被霸凌的孩子,國中生活對我來說那是一段我深埋在心底,幾乎不願意想起的回憶;以現在的語言來說,那叫做「霸凌」。

推薦閱讀:以巴掌還巴掌?當孩子被霸凌呂秋遠這樣建議

霸凌

國中時的我,是個毫不出色一點也不起眼的小女孩,說長相沒長相,說身材沒身材,剪了生平最短的耳上三公分西瓜皮,還戴著一副大眼鏡;成績是不上不下的中間名次,偶爾運氣好擠進前十名,多半都是在十五二十名打轉,不是因為我厲害,純粹是因為後面三十人就是屬於大人口中不念書的小混混。

不知是我運氣太好還是太不好,一向以尼姑學校著稱的女校,在我入學的當屆和隔壁的和尚學校改成了男女合校,在那個男女分班分校還是普遍情況的年代,男女合校是一大進步和改變;但對還算是孩子的我們而言,感覺就跟國小男女合班一樣,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也不知道是青春期叛逆的緣故,還是國中就是個容易學壞的年紀,明明一年級剛入學時還算乖的同學們,過了個暑假回來後個個都變了,這個學會了抽菸、那個開始帶頭打架;上課時老師上老師的,同學聊同學的;翹課是正常的,就算來上課,也可能直接就在後頭抽菸打牌,只要看哪個同學不順眼,直接帶去廁所就是圍毆。

和刻板觀念不同,成績好的聰明學生不會被欺負,會被欺負的,多半是屬於不上不下的「乖」學生。

當時的導師是國文老師,而我剛好就是國文小老師,於是直接被定義成所謂的「抓耙仔」,只要班上有哪個同學做了什麼事被抓到,就說是我向老師告密害的。

於是我上課中被後面同學剪過頭髮、被取過難聽綽號、午休時被同學你一言我一語的冷嘲熱諷嘲笑過、連身旁都沒有幾個朋友……唯一慶幸的,是還好我不曾被拖去廁所打過。

「為什麼不跟老師說?」你可能會這樣問。別傻了,就連我沒做過的事都被說成是「抓耙仔」了,如果我真的告了密,會怎樣?

推薦閱讀:孩子有煩惱卻不敢求救,原因出在「說出來會被罵」

「難道老師都不管嗎?」、「上課時在教室後面抽菸也太誇張!」、「翹課不會有紀錄嗎?」

別傻了,有哪個老師敢管?別說老師,就算是教官也不敢管,管了,誰能保證不會在走出校園時被抓去「蓋布袋」痛扁一頓?

對當時還只是個孩子的我而言,深怕惹禍上身的不敢說也不敢反抗,不敢告訴老師、更不敢告訴父母,每天膽戰心驚地上學放學,慶幸著一天又一天。直到畢業那天,我告訴自己我要忘記。

直到上了高中後的某一天,和一位曾經同國中的同學聊到時,我才知道原來我是從當年全校三大放牛班中畢業。

「怎麼可能?你怎麼可能是那個班的!」同學不可置信。很正常,因為到畢業前,全班只有我一個不敢不會也不願說一句髒話。

別問我為什麼不反抗,當你身處那樣的環境,被排擠、被欺負、甚至隨時有可能被拉去廁所痛扁一頓,身為一個孩子,你怎麼敢反抗?

「你不說,大人怎麼幫你?」、「就是因為你不反抗,才會被欺負!」大人們這麼說。

可,對一個孩子而言,反抗需要多大的勇氣?如果你無法轉學、無法離開那個環境,告訴大人們只會造成反效果,只會讓那些欺負你的同學們更用力地欺負你。

別問我為什麼不反抗?因為,對一個孩子而言,有時沉默才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幸好,我長大了;幸好,我選擇遺忘。

#校園霸凌
#別問我為什麼不反抗

執行編輯:Circle
核稿編輯:Stephanie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小米嘛

小米嘛的自我介紹
我是小米嘛。身為一名人妻、兩名孩子的娘親,恨不得能有四雙手,同時能做八件事。
喜歡看書,喜歡用筆記錄心情;深信現在的斷線日記是將來的美好回憶。
偶爾寫些不負責親子教養,更多的是育兒的斷線日誌;
擁有一個朋友口中的神隊友,但最常出現的是你所不知道的婚姻生活;
兼顧職場與育兒,我是職場媽媽,我也會碎碎唸。
不寫空口白話的美麗神話,只寫平凡真實的育兒生活。
我不是網紅,我是網白。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