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當我們立志成為好媽媽時,很多不知道的枷鎖正一個個套在自己身上

當我們立志成為好媽媽時,很多不知道的枷鎖正一個個套在自己身上

教養,親子,家庭
▲第八日的蟬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關於那些美好

不再渴望知道關於你的一切

我願 靜靜地 看著你與樹的背影 與之搖曳
我願 靜靜地 聆聽你們呢喃的聲音 不清不楚
我願 成就你所有的 與我無關 與他人的聯繫
於此 你才能是你 不再被我吞沒

愛著一個人,著實是美好的。然而當每一種善來到了絕對,都將令人窒息,像是大蛇般吞沒了一片黑暗。於我,這樣的絕對,是配偶,是孩子,僅寫下此文提醒想成為好媽媽與好太太的我。

當我們與孩子初見面時,所有的一切都是好的,所有的一切皆是百般交融在一起,漸漸地,我們成了知己。不,應說是我們以為成了孩子的知己,這樣的一份殊榮,讓我們提醒著自己要時時刻刻與孩子溝通,時時刻刻與孩子談心,尊重對方的感受與想法,不管做出怎樣的選擇,都要以對方的想法為出發點。

看似良善又體貼,然而,當一種感情來到了絕對值,就成了一種渴望,我們渴望與孩子百分百的連結,他的一個眼神,他的一個動作,我們都要求自己要很清楚地看見,察覺,知道,應對,甚至幫孩子想好一百種可能的解決方式。

這樣的渴望於是築起了另一座橋,搖搖欲墜,如此渴望完全連結的我們,深怕不明白孩子的想法,責備著自己與孩子的距離,於是,恐懼出現。渴望連結的我們,恐懼不懂孩子的心,恐懼著孩子將要離別。而另一端的孩子也恐懼著被我們窒息的愛完全吞沒,這樣的恐懼,讓他們想逃,這樣的愛,也許太沉重。

於是,說不出口的恐懼成了一個個的行動。我們詢問著所有事情的細節,試著理解孩子的所有想法。而孩子開始不說話,他無法怒吼或完全逃離,只能用沉默或是過多的外務來讓自己與我們產生距離。像極了躲貓貓的遊戲,安靜地,躲著。

當我們立志成為好媽媽時,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枷鎖正一個個無形地套在自己身上。若孩子成績稍微不好,我們會責備自己督導不周,於是開始緊迫盯人。若孩子行為有所異常,我們會開始旁敲側擊,了解所有的交友狀況與他所接觸的一切,踩在界線上,我們實在地越界著。當孩子身高體重不如其他同齡孩子時,除了能做的檢查與治療,我們還會備上許多的營養品,補給品,期待孩子也能這樣認真地服用,長大,於是每當他吃一口,我們也殷殷提醒:”要多吃點,多吃才會長大!”。

當孩子開始有所交友時,我們開始等起門,像是等待晚歸的伴侶,就算已經報備了回家的時間,我們仍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翻閱著書,看著電視,等待孩子平安歸來。

寫下這些文字的用意,絕不是否定父母的關愛與照顧。而是,提醒著我自己,當一種關心走到了絕對值,將彈跳到另一面,是恐懼,是吞沒,是沒有距離的兩個個體,而所有真正的分離,將從這裡開始。也許一開始,孩子只是需要”躲”一下我們,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而若我們仍窮追不捨,大大小小皆要知道,皆要插手,那,孩子只能逃了。

小小的孩子,需要我們的珍視與保護。像是萌芽在大樹旁的小小樹,我們給予它們遮蓋與保護。然而,距離是必要的,因為他必會茁壯,那地底的根系將要壯開,那土上的枝幹將要矗立,他需要的是更大的空間,才能有機會長成像我們一樣的大樹,彼此相鄰,卻不相絆,彼此搖曳著繁綠,不用委屈地讓出空間錯縱盤結。而這時,我將能更清楚地看見,他終於長成了怎樣的一棵大樹。獨特如他,我希望這樣看著他搖曳著春夏秋冬。

於是,這樣的我想起了許多與孩子相處的片刻。我重新思考關於”完全了解孩子”這件事。了解是必要的,而完全,就不再如此絕對了。

那些孩子發呆的時候,什麼都不想,是好的,我沒有必要逼問著孩子:”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又像是孩子看著電影啜泣難過時,那樣的悲傷也是美的,我沒有必要質問著孩子”你心中有什麼感受?你要跟媽媽分享嗎?”這些對話,顯得多餘了。在那些片刻裡,他需要的,僅僅是與自己的連結。

那些孩子與朋友爭執的時刻也是好的,在不是霸凌與惡行的狀況中,他需要的正是這些與人真切的互動,我們沒有辦法真切地教導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很多時候,是在這樣的相處中,孩子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何謂人心,於是珍重,於是謹慎。

那些孩子們所遇到的磨難與掙扎也是好的,我們能做的是打氣,是陪伴,是與他一起看見,再聽聽他的方式,也許建議,也許沉默,也許爭執。無妨,這樣的練習都是好的,當他能夠看見,並為自己做出決定時,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將會帶領他走過更大的挑戰,尤其當我們無法再陪在身旁時。

所謂長大,我想,是這樣跌跌撞撞開始的。不同的是,孩子們將有著我們的支持,這一份支持,是流動的,不再令人窒息。

親愛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會忘記你已經漸漸長大,仍固執地把你抱在懷裡。那些與你完全相融的時刻是令我心醉的。請提醒我,當我用自以為的愛將你吞沒時,請溫柔地提醒我,不,或請用力地掙脫我。我願,你是自由的!

親愛的我們
與孩子,像是跳著舞的舞伴,有時舞著熱情的騷莎,有時漫著動人的華爾滋,也有時,是獨舞,也有時,僅是比鄰而坐地休息著。那些距離是必要的,那些休息不再互擁的空間也是必要的,為了下一支舞,我們選擇這樣前行著。

教養,親子,家庭

文章同步收錄於痞客幫:

關於那些美好
https://jjingenglish.pixnet.net/blog

關於那些美好】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另類媽媽教養術!6年不碰社群可獲五萬,18歲兒完成挑戰
教養vs遺傳,哪個更重要?心理學家的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親子共讀書單:0~8 歲親子共讀書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