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之名迫信徒疏遠家人!當自我探索被不當利用,父母如何保護孩子?
【媽媽經編按:Netfil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了4名韓國邪教教主紀錄以「宗教」之名迫害信徒,對信徒洗腦並進行性侵、殺謬等行為。其中「攝理教」教主鄭明析的魔爪更伸向台灣,有逾百名信徒受害,台灣YouTuber阿滴及滴妹也承認曾加入此教會,但早已在6、7前年已退出。
說起邪教,也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誰那麼笨會去加入邪教?」但令人咋舌的是這些邪教團體表面上與一般教會無異,甚至有的偽裝成「自我成長」的課程,吸引大眾加入,舉辦活動和課程讓加入者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漸漸傳達信念令加入者改變想法,將他們的認知洗腦為「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從而深陷其中,無法察覺自己已然成為受害者。
在壞人當道的社會裡,父母如何保護孩子更是我們在教養中首要考慮的事情。尤其當孩子正值自我探索的叛逆期時,父母更應該注重維繫親子關係,不讓惡人有機會利用家庭關係對孩子行騙,讓家庭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14歲”是個危險期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14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頽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14歲”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著名教育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家長怎麼做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呢?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絶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4.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玩的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1. 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所以家長們瞭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瞭解,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 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4. 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推薦閱讀:
專訪親子教養專家吳娟瑜:突破原生家庭恐懼,不再帶給孩子被「毒害」的童年!
如何陪伴孩子走過痛苦青春期?關鍵是父母三種思維模式!
我要回應
2023-03-09 12:23:15
2021-03-02 12:20:05
2021-03-01 14:14:40
2020-11-26 03:23:18
2020-11-25 16:12:37
2020-11-24 13:36:56
2020-11-24 11:07:42
2020-11-24 04:54:08
2020-11-24 04:27:30
2020-11-24 00:33:38